林州民間認為七月七日夜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時間。牛郎“河鼓二",俗稱"牽牛星",織女即"天孫"。傳說二星羨慕人間生活,違背天規偷降人間配成姻眷并生下兩個孩子。天廷得知,收回織女,牛郎擔著兩個孩子追趕織女,快趕上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劃了一條河,把他們夫妻2人隔在兩岸。從此以后,夫妻兩地分居,隔河相望,深情脈脈,無由以達。喜鵲同情他們,約定每年七月七,飛到銀河上以身搭橋,讓這對恩愛夫妻見上一面。每年的七月七易下濛濛細雨,人們說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流的淚水。
這天夜里,姑娘們都愿向織女求教,請她到人間教自己做活兒。多是7個姑娘湊在一起,對上7種禮品,做7個大扁食,內包7種用夾竹桃葉剪成的"針、剪子、彈花錘、織布梭"等7種工具,口唱:"年年有個七月七,織女姐姐俺給你送飯吃。教俺巧,做對花鞋送你老。教俺拙,用個紅圪針扎你腳"。"7個針,7根線,7個姑娘都教遍。打東墻,望西海,織女姐姐送巧來。"唱完緊閉雙目,背過身去籃子里摸一個大扁食,誰吃的里面有那種針線工具,誰就是這樣活兒未來的能手。在游戲中,她們得到了愉快,增強了信心。它和乞巧的習俗融合在一起,顯示出林州婦女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向往美好生活的樂觀精神。1950年后,此俗消亡,變為婦女們抱著小孩,圍坐在庭院中觀看銀河講論天機。女知識分子有的誦起少游的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仍顧雀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寄托情思。
從"牛女"神話演變而來的廣大婦女乞巧習俗,表達了她們對織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曲折地反映出舊社會婦女對封建禮教的抗爭,此風久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