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節兩漢時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現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開元遺事》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明劉侗等所著《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是夜,明月懸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亮的夜晚。舊時林州民間這一夜,家家戶戶舉行拜月、賞月活動。拜月時將事先準備好的大個兒蘋果和圓月餅4個擺列到院中的供案上,面對明月上拜。舉家老小圍坐院中,觀賞角盤似的明月,大人們從圓月中產生一種穩定、和諧、圓滿、團聚的感覺。小孩兒邊吃月餅邊哼小曲:"明奶奶,上鍋臺,請小姐,喝茶來……"老人們向兒孫講說"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免搗藥"等神話故事。
中秋節是林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有興無衰。這個節日因建立在人們對自然美--"月"的審美心理基礎上,超越了時代和地域,增加了無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