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曹魏國都的鄴城,在今安陽市區(qū)東北20公里處,屬河北省臨漳縣。而河南省安陽縣,在歷史上與臨漳縣的關系十分密切。
歷史上漳河流向并非今之狀況。明代之前,漳河從山丘地區(qū)流到今107國道漳河大橋后,便折向東北,沿磁縣與臨漳縣交界線向東北流去,臨漳縣屬地一直位于漳河之南。明代以后,漳河多次向南改道。清代初期改道東流,今河道是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固定下來的。大體說來,在隋代以前,兩縣都屬于魏郡、相州,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鄴城被焚,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政區(qū)機構,一并南遷20公里于安陽城。從此,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政治中心。之后,臨漳、鄴縣就都屬治所在安陽的相州、魏郡管轄了。北宋熙寧年間廢鄴縣,鄴城及其以東歸入臨漳,西部并入安陽。以后,相州改稱過鄴郡、彰德府、河南省第三行政區(qū),臨漳縣一直隸屬其中。直到1949年,臨漳縣才改屬河北省邯鄲地區(qū)。
安陽之名始見于戰(zhàn)國,秦朝時,安陽城始置安陽縣。西漢時廢安陽縣,南部入湯陰,北部屬治所在鄴城的鄴縣。曹魏時期,今安陽縣北部皆為鄴縣地。鄴縣為鄴都四周近郊,今安陽縣北部自然是鄴都近郊。□許作民 張子欣【原標題:走進鄴城話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