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安陽

試探李劍晨先生的中國畫藝術

2013/10/30 17:01:17 點擊數: 【字體:


試探李劍晨先生的中國畫藝術
滄海雄鷹

  
    李劍晨先生1900年2月25日生于河南省內黃縣宋村鄉北溝村,2002年2月20日病逝于江蘇南京。他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美術教育家,被稱為“中國水彩畫之父” 、“國畫大師”、“油畫巨匠” 、“美術教育泰斗”。在國內被推舉為中國水彩畫家協會會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水彩畫研究會會長;在國外被推舉為國際水彩畫聯盟理事、國際水彩畫聯盟亞洲畫會名譽主席、澳洲美協名譽主席等職。

    提到李劍晨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在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史上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其實,讓他最早在中國藝術界聲名鵲起的卻是油畫。他的油畫作品在繼承西歐古典藝術嚴謹而完美的造型傳統的基礎上,汲取印象派對光色的研究成果,采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在運用西畫技法表現東方文化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創新。1936年,他創作的油畫《收獲》代表河南省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收獲》懸掛在展廳中央位置,左側是潘玉良的油畫《起舞的少女》,右側是徐悲鴻的《奔馬》,可以看出當時其油畫作品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1943年,他創作的油畫《流浪兒》,在重慶參加了全國美展,面對國破家亡,不少觀眾在畫前流下了淚水。新中國成立后,陳列于南京博物院的油畫《平英團》、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陳列的油畫《忠王東征》、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的油畫《搶修上海機場》及《文成公主》、《蔡文姬》等油畫作品,都是洋為中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力作,是運用西畫技法表現東方文化的創新,為油畫民族化開辟了蹊徑。水彩畫自1715年由歐洲傳入中國,已有近300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耕耘和澆培,在中國土壤中生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果實。在這一過程中,他的水彩畫創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水彩畫群體,推動了中國水彩畫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水彩畫進入國際水彩畫壇,不僅以精湛的水彩畫創作造詣給后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在普及水彩畫教學和推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水彩畫振興兩個方面,都作出了獨特貢獻。80歲以后的李劍晨,已成為中國水彩畫的一面旗幟,一座豐碑。他畢生努力促進中國水彩畫以自己的面貌進入了國際水彩畫壇。中國美術全集現代編委會、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分類全集領導工作委員會于1996年5月,聘請李劍晨先生為《中國美術全集·現代編·水彩卷》主編。

    正是因為李劍晨先生既有精湛的水彩畫、油畫創作造詣,又有傳統中國畫的扎實功底,才能在致力于中國畫改革探索中成功融合西畫的色彩和構圖,為國畫注入時代的活力,和徐悲鴻、林風眠、蔣兆和等人一起為中國畫的改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曾受教于他的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等人在中國畫創新上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為世人矚目。

    (一)

    李劍晨先生自幼聰穎,喜歡繪畫,極具繪畫天賦,上小學時就是名聞縣城的小畫家。在開封省立第一師范就讀時,國畫和水彩畫便受到較為系統的訓練,其繪畫才能脫穎而出,已是開封小有名氣的青年畫家。1923年,他考入北平國立藝專,水彩畫師從捷克畫家齊提爾先生,中國畫師從陳半丁、王夢白、于非闇先生。尤其是吳昌碩的弟子陳半丁先生對他的國畫影響較大。在陳半丁先生的教授下,他很快就能以嫻熟的線條、筆墨去表現自己的藝術追求,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國畫基礎。在國立藝專首屆畢業生畫展中,他的油畫《少女》被美國人經營的國際飯店買去,而他覺得國畫《鐵獅子胡同》才是他最得意的作品,才是他真正的畢業作品。

    1926年,他回河南省立師范任教,這時,他的國畫、水彩畫和油畫已深得學校師生的喜愛和社會各界的追捧。1936年,他考取公派赴英國倫敦大學院做研究工作,英國同學看到他的中國畫非常高興,紛紛豎起拇指,滿嘴的“馬不拉斯”(即了不起的意思)。藝術是相通的,他的中國畫不僅國人愛不釋手,外國同道也喜愛有加,可見當時他的國畫已令人刮目相看了。之后,他去巴黎研習繪畫和雕塑,與留法的徐悲鴻、潘玉良等畫家共同鉆研繪畫,并與世紀大師畢加索切磋技藝,廣收博覽,打下了堅實的西畫基礎。

    李劍晨先生是在自明清之際西畫漸次傳入中國,西畫之造型、透視已開始浸融中國畫,至20世紀上半葉,伴隨美術革命中以西畫改革中國畫的思潮,一批初具中國畫基礎的學子紛紛到國外留學,西畫大量傳入中國,新興的藝術院校普遍并設中西畫科,選學西畫成為青年的時髦的時代背景下,考入北平藝專選學西畫,并有機會赴英法研習深造。這既堅定了后來他對中國畫改革創新的決心,也為中國畫改革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筆者以為,從1939年留學英法回國之前,當是他從事中國畫創作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他的中國畫創作應該還是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作品以人物、花鳥為主,只可惜現在已很難見到其作品,不能不令人引以為憾。

    (二)

    從1940年起至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李劍晨先生中國畫創作的第二個階段。20世紀上半葉是中國社會文化激烈動蕩、變革的時期,傳統的文人畫到“四王”之后,正如文到八股,已入衰途。畫界的泥古不化、陳陳相因之風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意識到自己民族使命感的中國畫家,經過長期、艱苦的求索,終于在與西方文化的接觸之中,突破百年以來的重重束縛而步入現代。李劍晨先生是一位有使命感、責任感的畫家,他留學回國后,先是受呂鳳子之邀接替潘天壽任重慶國立藝專教務長,并兼任西畫系主任。這時,他開始作中西結合創新中國畫的嘗試,后于1941年8月到中央大學建筑系任教,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國畫和西畫的研究與創作。當時,徐悲鴻、吳作人、黃君碧、呂斯百、陳之佛、傅抱石都在中央大學任教,當李劍晨看了徐悲鴻創作的中國畫后,受到不少啟發,使他在吸收西畫技法創新中國畫方面的決心和勇氣倍增,但他絕不亦步亦趨雷同別人的風格。

    從1940年到1955年,他積極探索中西結合創新中國畫的路子,創作了許多作品,投入了很大精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紀40年代,他先后在重慶、西安、鄭州、開封、武漢等地舉辦國畫展,這些作品都是運用西畫技法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成果,其絢麗的色彩和奇異的構圖博得了參觀者的喝彩,深受人們的喜愛,在美術界引起了很大震動。其中,為賑濟災民也為生活所迫,他于1943年在重慶,1945年在西安(《李劍晨年表》載“1945年在西安舉行中畫展”。而《趙望云藝術年表》載“1946年由青門美術供應社為徐悲鴻、張大千、黎雄才、李劍晨等名畫家在西安舉辦畫展”。二人所記畫展時間不同,有待考證,特予注明),1947年在武漢、鄭州、開封舉辦國畫展賣,作品大都賣了出去,既解決了一些災民的困難也解決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他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述:“40年代我畫了很多國畫,在西安、開封、寶雞、武漢等地舉行畫展,竟得到人們的喜愛,這使我對國畫的改革創新有了更大信心。”當時,他的國畫作品主要有花鳥、仕女、戲劇人物,但由于戰亂,現在能見到的已是鳳毛麟角。由于他喜歡京劇,對戲劇人物有些偏愛,所以畫了不少戲劇人物,在當時畫壇有較大影響,以至于李劍晨先生1991年赴臺舉辦繪畫展時臺灣著名畫家呂佛庭為畫集寫的序言中還說:“在抗日戰爭期間,劍公住在重慶任教于國立藝專,那時他在國畫創作方面,大部分畫戲劇人物。曾在重慶展覽,受到專家的肯定,那時的國畫可以說是他國畫創新的轉折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安陽日報 2012年12月7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