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絹藝發源于地處黃河古金堤之上的滑縣四間房鄉,技術的源頭可追溯至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28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第一代藝人秦興旺喜獲唐伯虎名作《蟈蟈白菜》,愛不釋手,日日觀研。后突發奇想,試用絹布仿制,日久天長,終初成雛形;遂終日鉆研,后又用絹試制草蟲,最終創造了這一獨門絕藝---秦式絹藝。
秦氏絹藝代代相傳,第十一代傳人秦三杰先生更是把一生的精力都傾注到秦氏絹藝技術的創新發展上。秦三杰自6歲隨父學藝,從小到大,走南闖北,精心求學,先后師從國畫大師張大壯、瓷盤畫家吳維鴻、雕塑家林鴻喜等,融匯吸收了眾家之長,刻苦鉆研絹刻藝術,技藝日漸精湛。他的代表作品絹蟈蟈,書法大師啟功先生看后驚喜不已,隨提筆作詩稱贊:“蟈蟈鳴聲聞千里,大地似錦百財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秦三杰先生幾次應邀參加廣交會和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會;并被聘為世界和諧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曾榮獲2007年“河南省十大魅力人物”;2008年3月,秦三杰被河南省人事廳、河南省文化廳評定為“高級藝術師”職稱;2008年4月,被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民間文藝美術系資質認證委員會授予“美術大師”稱號。
秦氏絹藝作品表現內容寬泛,仕女人物、花鳥昆蟲、果蔬等無所不能,皆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在表現形式上秦氏絹藝講究“氣、韻、味、趣”,氣正而不邪、韻高而不低、味厚而不薄、趣雅而不俗。制作工藝繁雜、技術要求嚴格,一只絹蟈蟈通常就要由六種絹料制成。要制成一只完整的蟈蟈需要經過118道工序,耗時20天。僅須一項,便有40道工序。“白菜蟈蟈”為其代表作,以蟈蟈的瞬間動態和油嫩的白菜為題材,生動的展現出一動一靜、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田園情趣。顯示出絹藝工藝的高超技術和藝術魅力,出神入化,妙趣橫生,達到了“似真非真強似真”的境界,堪稱華夏一絕、國之瑰寶。 “白菜蟈蟈”寓意吉祥,民間有多種解釋,如:白菜諧音“百財”,象征“富貴吉祥”;白菜生機勃勃,有生意興隆之相,翠綠蟈蟈翹翅挺須,似呼喝足了朝露在仰天鳴叫,寓意步步高升;做為結婚的禮品時,白菜上的蟈蟈為一公一母,表達了對新人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等。
秦氏絹藝完全為手工制作,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不僅對了解我國民間手工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鮮明地裝飾性和觀賞性,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和收藏價值。秦氏絹藝產品遠銷海內外和全國各地,受到了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的喜愛。
秦氏絹藝先后被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安陽電視臺、河南日報、大河報、安陽日報、《世界》雜志等多家媒體報道; 2006年4月,獲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全國作品金獎;2007年2月,秦氏絹藝正式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5月,絹藝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2008年3月,《蟈蟈白菜》榮獲第八屆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 2008年6月,在河南省“全省知識產權書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大賽”活動中榮獲一等獎;2008年7月,在“中國農民藝術展”上《蟈蟈白菜》榮獲奇品獎;2009年,在第二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鄉土獎”獲金獎;2009年5月,在中國世紀大彩風中其作品榮獲金獎。秦氏絹藝許多優秀作品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院、中國農業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