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扁擔偶,是古代木偶戲的一種,宋元時期稱傀儡戲。據《舊唐書、音樂志》載:“魁磊子,作偶人之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于嘉會”。發展到唐代,木偶戲開始表演歷史故事。宋代是木偶戲的全盛時期,當時民間的演出,木偶戲占很重要的一項,而以木偶戲伎藝謀生的藝人有很多。他們日常演出,每逢節日,組成龐大的傀儡舞隊,在大街上表演,非常受歡迎。據《文獻通考》記載,木偶戲除在宮廷宴會上進行表演外,還在民間用來祭神。觀眾的歡迎和頻繁的演出,促進了木偶戲種類的發展。元代木偶戲仍然盛行,而且演出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代以后,木偶戲失去了它在城市中固定的落腳之地,退位為城鄉市集上走街串巷,聚眾圍觀的雜耍表演。又因戲曲藝術的極大繁榮,木偶戲退縮為食戲曲余唾的小道雜藝。生存條件的惡化,使木偶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逐步由城市向鄉村發展。民間在操辦喪葬的時候,仍然習慣用木偶戲來沖喪。明代以后基本以服務紅白喜事祭奠演出為主。到了清代,河北吳橋扁擔偶異軍突起,演出極盛。十八世紀末,內黃蔣新張村蔣某因生活所迫,逃荒到河北吳橋。為了生計,他開始學習表演扁擔偶。學成后,他回到內黃老家,將表演扁擔偶的的技藝傳授給親朋好友。在八里莊村發展到6班(6臺戲),解放初期,以八里莊袁有忠,袁有恩為代表的6班扁擔偶戲同時外出演出,足跡遍布流傳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四省交界的方圓千里之地。他們表演節目主要有:《劉金定下南唐》,《斬子》,《五鬼捉劉氏》,《豬八戒背媳婦》,《哭頭》,《二桿杈賣布》,《打老虎》,《小禿賣豆腐》,《鍘美案》,《劉文彩》,《劉庸私訪》,《下高平》,《小禿鬧房》等二十多個。他們演唱的劇種有:大平調、內黃落腔、豫劇、河南墜子、二夾弦、曲劇和民間小調。1988年,扁擔偶老藝人袁有恩赴鄭州參加河南省第一屆藝術節,12天演出60多場,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榮獲了河南省第一屆藝術節組委會頒發的優秀演出獎,《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單位對內黃扁擔偶的演出進行了宣傳報道。現年已經78歲的袁有恩,寶刀不老,仍堅持常年演出。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社會文明和建設社會新農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