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稱,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林州市處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為了改變因缺水造成的窮困,林縣人民從1960年2月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從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引漳入林”是林縣人民多年的愿望。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后經國家計委委托水利電力部批準,在省、地各級領導和山西省平順縣干部群眾的支持下,在各級水利部門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縣委、縣人委組織數萬民工,從1960年2月開始動工,經過十年奮戰,先后于1965年4月5日總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干渠同時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總干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墻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開鑿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艱險。
紅旗渠修建背景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十年余。它以濁漳河為源,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林縣(今林州)。在極其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林縣人民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1990年后,紅旗渠水源減少工程老化極為嚴重。
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長嚴克強到冀、豫、晉三省沿濁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況,對紅旗渠水源減少及工程老化極為關注。
4月5日,在北京參加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的河南省代表團,在代表王寶蓮(女、林縣籍,林縣第一個全國人大代表),安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文廣積極倡導下,32位代表聯名提出紅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國家給予扶持的議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視。
4月8日,河南省計經委農業處處長、以工代賑辦公室主任邵致玉、安陽市計經委農業科科長王學武、市水利局副局長呂化學、計劃科科長邢學讓、林縣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局長王宏民一行赴京,到國家計委匯報紅旗渠老化狀況,要求把紅旗渠更新改造項目列入國家計劃。
4月11日,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對紅旗渠一干渠向化肥廠、火電廠工業供水工程動工復修。
4月15日,紅英南分干渠第一期翻砌鋪底技改工程動工。該工程從小店鄉油村起,到采桑鄉大石嶺止,全長18公里。
7月6日凌晨4時,紅旗渠總干渠青年洞上游蠶溝渠段被炸,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及時組織復修。
7月9日,河南省計委下文批復,同意紅旗渠進行技術改造,國家給于一定扶持。整個工程工期5年,總投資7224萬元,干渠以上列為國家計劃投資299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00萬元,省補800萬元,市縣自籌1199萬元,干渠以下列為地方自籌4225萬元。
8月22日凌晨4時28分,紅旗渠總干渠盤陽段兩處渠墻同時破炸,炸毀長度33米,60米嚴重裂縫,盤陽村遭到渠水襲擊,損失慘重。中共林縣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縣政協及縣人民武裝部領導趕赴現場,分頭做群眾工作,組織救災。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及時組織搶險,晝夜不停,冒雨奮戰,9月3日恢復通水。此事件為建國以來罕見的爆炸破壞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縣(平順、林縣、涉縣)反映特別強烈。事件震動全國。【原標題:紅旗渠 安陽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