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外籍華人唐楊夫婦慕名前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參觀,瀏覽過后意猶未盡,很想進一步了解文物背后的神秘故事。應讀者要求,我們請安陽師范學院“殷都學者”、殷墟博物館館長唐際根撰文解答。
——編者
殷墟博物館是一座以“中國商文明”為主題的精品館。它坐落在甲骨文的故鄉、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遺址內。博物館主體建在現代地表以下,占地約5000平方米。古老的洹河從其東側蜿蜒流過,兩岸樹木蔥蘢,風景秀麗。
博物館陳列圍繞“文明”這一核心概念設計。它選取考古學關于“古文明通常具有城邑、冶金術、文字以及發達的禮制‘四大物化表征’”的理論,將陳列分為5大板塊,即5個展廳。分別是:
大邑商廳(第一展廳):表現商王朝都邑安陽殷墟的城市面貌。
青銅器廳(第二展廳):表現商王朝發達的冶金術。
玉器廳(第三展廳):表現以商王朝玉器為代表的禮制。
甲骨文廳(第四展廳):表現商王朝成熟的文字。
特展廳(第五展廳):陳列“司母辛鼎”等國之重器。
從綠草如茵的地面行至地下博物館入口,需要經過一條“回”形走廊。這條走廊被賦予了時間概念:假定地面為“當代”,在走廊內側用青石鋪成一條“時間線”,將中國歷史按歷朝歷代逆時示出,從公元1911年直至公元前1046年。人們沿著這條“歷史走廊”逆行中國歷史,最終“進入商王朝”。
展廳內的故事圍繞文物展開。
一、“玄鳥生商”
《詩經》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詩句。這一美麗的傳說與甲骨文中商人祖先“王亥”的描述相印證。甲骨卜中的“亥”字,總與“鳥”的造型連在一起,表明“玄鳥生商”并非后人的杜撰,而是商人自己對祖先起源的神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