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由于崔銑已經名聲在外,連劉瑾的同黨張綵都勸:“崔銑能效法先秦兩漢的筆法寫文章,被同輩尊為一代宗匠。歷年會試,北方人中魁,南方的士子皆不心服,獨崔銑得二甲第一名而天下士子都認為屈才,認為應該為魁首狀元。此公論之所在也,公不可屈待他!”
既然除不掉,劉瑾就來個明升暗降,把崔銑攆到了南京,外放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崔銑在南京只干了一年,但不畏權貴,查處了一批大案,南京老百姓都稱贊說:“崔子可謂善治奸人矣!”一年后,崔銑就被召回翰林院史館,復官編修。
六年后,崔銑當上經筵講官。雖然劉瑾已經被誅,但正德皇帝依舊狩獵飲宴,不理朝政,同朝之臣皆不敢言,但崔銑的倔勁又上來了,洋洋灑灑上了幾道奏章,要求皇帝“毋生驕怠,毋徇私愛,毋亂舊章”,并諫之以“救民、理財、強兵、舉薦之策”。正德皇帝很生氣,勒令崔銑回家養病。
回到安陽的崔銑過著比較休閑的日子,悉心讀書,不入官府,以課農種竹、訓子授徒為樂。
到了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駕崩,嘉靖皇帝登場。嘉靖讓身邊的大臣舉薦人才,大家紛紛推薦賦閑在家的崔銑,于是崔先生在眾望所歸下復出,先是參與編撰《武皇實錄》,而后任南京國子監祭酒。一上任,崔銑的河南脾氣又回歸了,不斷上書痛懲“粗飲之弊,倡道教,正文體,使英敏者日進,庸鈍者自勵”。一時朝野震動,都稱贊崔銑是“振骨之遺才”,有“治世之相度”——崔先生已經具備了宰相的才能,估計入閣也是沒多久的事了。
可惜,崔銑注定了此生的波瀾曲折,很快他就卷入了“大議禮”之爭。
卷入“大議禮”被迫辭職
“大議禮”是怎么回事呢?周國瑞先生很形象地比喻為“皇帝認爹”的故事。
嘉靖皇帝的前任是明武宗朱厚照,也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沒兒子,按照“兄終弟及”繼承的觀念,既然沒兒子,弟弟也可以當皇上。于是,興王朱厚熜被立為皇帝,就是后來的嘉靖。
公元1521年,嘉靖皇帝上任后的第三天,就給大臣下了一道圣旨,要給他爹追封個皇帝封號。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為首的大臣提出反對意見:既然皇上過繼給先帝了,皇上的親爹只能叫“皇叔父”。這一下嘉靖惱了,和大臣們扛上了。
這時進士張璁上了一個奏折,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把楊廷和的觀點批判一頓,嘉靖大喜:“吾父子獲全矣!”——終于可以認親爹了。
隨后,朝臣們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加尊號,叫議禮派;另一派反對,叫護禮派。嘉靖皇帝支持前者,使得議禮派隊伍不斷擴大,兩派之間的爭斗也越來越激烈。公元1524年7月,嘉靖派錦衣衛逮捕護禮派大臣一百多人,十多名大臣遭廷杖致死。最后,嘉靖終于如愿以償地追封自己的生父為明睿宗。
大議禮在北京城的紛爭以“血濺左順門”事件達到高潮。當時崔銑正在南京當國子監祭酒,按說北京城的紛爭沒他什么事,但就在挨了皇帝板子的大臣們都閉上嘴巴的時候,崔銑的犟脾氣又來了,上疏彈劾因“大議禮”而升官的張璁等人。
“夫人之愿有子孫者,氣相傳焉,而弗與形俱斬。故絕世者,人之大痛也。先王本其氣之所由來,取同宗為之后。若夫帝統必以長;祖訓:繼絕必以弟。必以長,一統序也;必以弟,杜忿爭也……伏望皇上無輕正統,無拂群情,無恃威可作,無謂己可繼。”
崔銑的《甲申陳言急務疏》讓嘉靖皇帝非常惱怒。見勸阻無望,崔銑就再次提出辭職。嘉靖拿到辭職報告后,恨恨地批了五個字:“崔銑,準他辭。”
崔銑的這道奏疏言詞切直,以至于后世經學家、史學家鄭曉在《鄭端簡公吾學編馀·女后》中說:“大禮之議……(廷臣)凡爭者七百八十三人。今觀諸疏中惟石殿學珤,崔祭酒銑詞切懇感愴人……”清人蔣希宗在《崔文敏公后渠先生洹詞序》中說:“‘甲申一疏’,可與日月爭光也。”
這一年8月21日,崔銑辭陵交印。由于聲望極高,臨走時,送行者有千人之多。
正德四杰之一、大才子邊貢揮筆為崔銑寫下了一首送別詩:“盧龍山畔菊花明,一片歸帆五兩輕。風起暮林多散葉,日斜江雁帶離聲。尊前舞袖娛親志,牘里封章報主情。六館有人爭詣闕,愿從天子乞陽城。”
崔銑從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八月到南國子監上任,到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八月離任,正好是一年的時間,而這一年,又是朝廷中爭來論去、風風雨雨的一年。身為南京官員,崔銑何要摻和到北京城的大議禮之爭呢?□記者 朱金中 文圖【原標題:“洹水深處說崔銑”系列之一 五百年前“不跪的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