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走進安陽 >> 印象安陽 >> 瀏覽安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安陽古書院的前世今生

2013/10/24 9:45:35 點擊數: 【字體:


    安陽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目前仍留有多處古書院,它們分布在我市東南營路北、小顏巷中段路北、老城乾明寺附近、滑縣城關鎮(zhèn)等處。4月18日是世界古跡遺址日,主題為“教育的遺產”。今日,記者帶您探訪古書院,感受安陽歷史深處的書韻墨香。

安陽古書院的前世今生


    古跡遺址日探秘
 

安陽古書院的前世今生

圖一為晝錦書院曾經的藏書樓——奎樓。

安陽古書院的前世今生

圖二為坐落在黃華山中的慈明院。
 

    繼承書院遺風 新建院內碑廊

    1740年,知府李渭奉巡撫檄設立書院,將晝錦堂改為晝錦書院。晝錦書院現址位于文峰區(qū)東南營街韓魏公祠中。

    “老安陽”都知道,在文峰區(qū)東南營街韓魏公祠中有個晝錦書院。祠堂東部是晝錦堂的舊址,現在依然保留著一些古建筑。在晝錦書院的最北部有一座兩層的磚瓦建筑,名叫奎樓,曾是晝錦書院中的藏書樓。奎樓的周圍用半米高的柵欄保護著,雖有些殘破,但更顯示出了建筑的滄桑之感。在奎樓的南側,有幾棵古老的國槐,據晝錦書院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一棵樹齡已經有900年了,繁亂的樹枝有的延伸向空中,有的垂落至地面,宛如一位老人一樣,默默地注視著晝錦書院一點點的變遷。

    “晝錦堂是北宋名將韓琦在至和年間出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后園修建的一座堂舍。”《安陽市志》副主編、史志專家呂何生說。據《安陽市教育志(1840~1987)》記載,1740年,知府李渭奉巡撫檄設立書院,將晝錦堂改為晝錦書院。作為府立書院,晝錦書院的課程以詩賦、策論、制藝為主。1904年至1921年,它曾三度改名,分別為彰德府中學堂、河南省立安陽中學、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學。1930年又恢復省立安陽中學的名稱。新中國成立后,校名曾幾度更易,1958年至今,名為安陽市第五中學。

    從晝錦書院到現在的市第五中學,一路以來繼承了古書院的遺風,以教書育人為本。當時的省立十一中,培育出了一些卓有成就的歷史人物。

    現在的晝錦書院內正在施工,據市區(qū)文物景點管理處主任王繼偉介紹,書院內正在修建碑廊,今年年底將與市民見面,同時也填補了安陽沒有“碑廊”的空白。屆時,碑刻愛好者也可以將自己收藏的碑刻拿到此處進行展覽。

    為荊浩隱居地 現籌建新畫院

    “山水畫開宗巨匠”荊浩在唐末為躲避戰(zhàn)亂,隱居在林州洪谷山。

    提起五代山水畫大師荊浩,相信您一定有所耳聞。林州洪谷山便是荊浩曾經的隱居之地。唐末為了躲避戰(zhàn)亂,荊浩隱居在此寫生作畫,創(chuàng)立了“全景式山水畫法”,被稱為“山水畫開宗巨匠”。

    一代山水畫大師曾經居住的地方,風景一定很美吧?他的隱居處現在是什么樣子呢?有沒有為后人留下諸如“荊浩畫院”之類專門作畫或學習的場所呢?相信來到洪谷山荊浩隱居處后,會揭開所有的謎底。

    從林州洪谷山風景區(qū)停車場出發(fā),步行近40分鐘的山路,穿過層層陡峭的崖壁,會看到了一塊刻有“荊浩隱居處”的石碑。這里依山傍水,空氣清新,石縫間到處可以看到流動的清澈山泉。如此美麗的風景讓人感覺仿佛走進了畫中。

    這里并未看到古老的建筑和專門寫生的場所,而在石碑旁,有一座兩層的白色建筑,院內坐著幾個正在曬太陽的人。“這里是荊浩畫院嗎?”聽到詢問聲,一位在此服務的義工走了過來。據她介紹,這里現在是接待旅游團居住的地方。但時常有人慕名而來在此寫生,尤其從每年的4月開始,全國各地的書法家、畫家都會來這里尋找靈感,寫生作畫。

    傳說中的“荊浩畫院”是否真的存在?據林州文化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林州只有荊浩隱居處。但是今年初,荊浩藝術研究院與林州市人民政府在鄭州市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將在林州太行大峽谷合作建設荊浩藝術研究院洪谷畫院,目前該項目正在進一步推進之中。

    黃華山為隱居處 書院遺址無處尋

    黃華書院原在林縣縣城西南部,在歷史上曾經歷多次廢棄和重修,最終遷至林縣縣城東部。目前,黃華書院原址具體位置不詳。

    “這就是黃華書院了。”在林州市黃華山風景區(qū)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從停車場到慈明院步行約20分鐘后,記者終于來到了黃華山風景區(qū)慈明院——傳說中的“黃華書院”。一些游客停下登山的腳步,在此欣賞山中宜人秀麗的風光。記者遙望那連綿不絕的山峰,仿佛可以看到當年金代文人王庭筠在此吟詩作畫的情景。

    在慈明院常年居住的李大爺說,此處便是黃華書院,王庭筠曾在這里讀書并收有學徒,但現在已改為宗教活動場所。難道黃華書院真的在這里嗎?古老的書院真的搖身變?yōu)樗略毫藛幔?/p>

    帶著種種疑惑,記者咨詢了呂何生先生。“你說的那里不可能是黃華書院。”呂何生肯定地說,“說起黃華書院,它的經歷比較坎坷。黃華書院原在林縣縣城西南部,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已經廢掉了。在萬歷年間,知縣張應登重新修復。雖然在清代康熙年間也曾兩次修葺,但在乾隆年間又廢棄了。1803年,知縣鄒蔚祖移建黃華書院于林縣縣城東部。之后書院又兩次增修。1904年至1923年,黃華書院先后改名叫黃華小學堂、官立高等小學堂、縣高等小學校、縣立第一小學校。1926年,在這里建立初級中學校。此后,林縣縣立中學也設在此處。”

    黃華山是金代著名詩人、書畫家王庭筠在公元1181年至公元1190年,隱居、讀書、寫詩、作畫之地,但并不是黃華書院真正的所在地。據《重修黃華書院碑》中記載:“林慮為河朔名山,自金學士王公庭筠選勝而來,為院校書。以黃華老人自命,后人沿之,遂名其院,是中州書院唯此為先。”由此可知,王庭筠曾在縣城一所書院“校書”,該書院以其字號為名,為“黃華書院”。

    現在黃華書院的原址還是學校嗎?在采訪過程中,林州市相關單位和一些市民大多依然認為黃華書院位于黃華山風景區(qū),即王庭筠隱居讀書之地,對于黃華書院在縣城東部一說基本無人知曉。而黃華書院原址具體位置不詳。

    安陽古書院覓蹤

安陽古書院的前世今生

在歐陽修像身后的歐陽書院新址正在建設中
 

    重建中小學堂 延續(xù)縷縷書香

    1603年,知縣王廷諫興建歐陽書院,院址在城內東南隅(今滑縣城關新盛街南頭),新址位于舊址西南方向約700米的地方。

    在滑縣歐陽街村有所歐陽中學,不少人說這所中學就在歐陽書院的舊址上,但也有不少村民說,歐陽書院舊址在歐陽中學的東北處。

    聽說記者要來探訪歐陽書院,村民齊大爺十分熱心,他從村口徒步幾十米帶領記者前往歐陽書院的舊址。轉過幾個彎,在村民齊大爺的指引下,我們終于來到了村民所說的舊址處。只見這里一排排普通的磚瓦平房,不算平整的村間土路通向遠方,看起來跟村里的其他地方沒有什么不同,讓人很難與當年赫赫有名的歐陽書院相聯系。在墻角處,村里的幾個孩子正在大聲朗讀,一陣微風拂過,我仿佛看到當年歐陽書院內學生讀書專注的神情……“原來這片就是歐陽書院,那邊還有個種滿蘆葦的水坑。”盧大爺的話打斷了記者的思緒,他邊說邊指給記者看。“聽老人說,1938年鬼子占據滑縣城,學校房屋全被毀壞了,成了一片瓦礫。”盧大爺今年79歲,1977年左右,他一家搬到歐陽街村,那時候這里已經全部變成民房。關于歐陽書院的故事,他也是從老一輩那里聽來的。

    據《安陽市教育志(1840~1987)》記載,1603年,知縣王廷諫興建歐陽書院,院址在城內東南隅(今滑縣城關新盛街南頭)。其實,歐陽書院原名并非“歐陽”,它曾有三個名字。書院原名為秋聲書院。“秋聲”這個名字的來歷源于歐陽修所作的《秋聲賦》。清朝順治年間易名為畫舫書院。康熙二十三年,因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在滑州為官,又易名為歐陽書院。

    “歐陽書院具有很大的感召力,文脈傳承,培養(yǎng)了一代代學子。”《安陽史志》副主編、史志專家呂何生介紹,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在1903年8月,書院改名為歐陽學堂。此后先后易名為景賢學堂、官立兩等小學堂、縣立高等小學校和縣里第一學校。這所學校培養(yǎng)出許多優(yōu)秀人才。

    歐陽書院新址位于舊址西南方向約700米的地方,記者來到新址,發(fā)現新址四周大門緊鎖,目前還在施工階段。“文化園內主體結構現已完工,只剩下古建筑彩繪和綠化方面了,預計明年10月完工。”滑臺大云寺文化園經理張懷宇說,2010年4月19日,滑臺大云寺文化園由鄭州大學規(guī)劃設計院和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共同規(guī)劃設計,總投資人民幣1.6億元~1.7億元,占地192畝,建筑面積15340平方米。

    據了解,滑臺大云寺文化園由四大區(qū)組成:除了歐陽書院、國學和古書院文化游覽區(qū),還有明福寺塔展區(qū);以大型仿唐古建筑群滑臺大云寺為主的,唐文化和佛文化游覽區(qū):以明福寺塔為核心從南往北的建筑物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梅摯溪園文化游覽區(qū)。

    學者崔銑修建 山長為馬吉樟

    后渠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地址在市小顏巷中段路北,現址不詳。

    穿過熙熙攘攘的鬧市,在商販的吆喝叫賣聲中,記者終于來到了小顏巷。小顏巷路面平整,巷子兩邊是整齊的民房,但小巷固有的古樸韻味仍猶存未減。陽光下的小巷內一片寂靜,越發(fā)透出這條小巷的仁禮厚重之感。

    記者詢問了居住在老城里的上了年紀的人后渠書院的位置,老人們都說沒有聽說過。記者又詢問路邊一商販后渠書院在哪,商販也不知曉。“后渠書院是什么?”商販似乎很感興趣,待記者向其解釋后,他似乎恍然大悟。“你所說的后渠書院應該就是這里。”他指著崔銑祠堂東邊的一排二層民居說,”我小時候記憶中這里是一個古書院,但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 

    “后渠書院中的‘后渠’二字源于‘后渠書屋’,是明朝崔銑在家鄉(xiāng)修建的一個書齋。”呂何生對記者說。據《安陽市教育志》記載,后渠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地址在小顏巷中段路北。“說起后渠書院,不得不說起馬吉樟。光緒21年,馬丕瑤去世了,第二年,他的二兒子馬吉樟辭官回家,就在那個時候,他當過后渠書院的山長。”呂何生說。

    “當時人才萃集,聲望頗高。”呂何生說。有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教育志》記載:“其實人文蔚起,頗極一時盛況。”后來停止科舉改興學校,后渠書院先后改為縣立小學和女校。

    遺址早已不在 記憶封存史書

    地址在安陽老城西南部乾明寺(俗稱“小白塔”)附近。

    “緱山書院已經不存在了,留下來的只有封存在史書中的那些記憶……”呂何生說。

    金代末年,杜英隱避于緱氏山中,曾在山西一帶教授學生,當時的學者都稱他為緱山先生。元代至正年間,河南部使報請建立書院,經廷議核準,以緱山為號,命名為杜文獻公緱山學院。地址在安陽老城西南部乾明寺(俗稱“小白塔”)附近。雖然書院已淹沒在歷史的塵煙中,但老城里仿佛還散發(fā)著縷縷書香……

    相關鏈接

    安陽市學校教育源遠流長,除了書院這種教育組織形式,還有官學和私學。

    據《安陽市教育志(1840~1987)》記載,在殷商時期設立的貴族學校序、庠、學、瞽宗,就是中國最早的官學雛形。官學按其設置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明、清兩代的地方官學有府學、州學、縣學,這些都統(tǒng)稱為儒學,在城鎮(zhèn)、鄉(xiāng)村設立社學。“儒學是官府設立的,一般設立在府治的叫府學,設立在州治的叫州學,設立在縣治的叫縣學,是秀才讀書的場所。”呂何生對記者說。儒學的主要任務不是教學,而是考課,為科舉服務。社學是元、明、清三代設在城鄉(xiāng)的地方學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種形式。

    清代,安陽除官學之外,城鄉(xiāng)大多設有義學和私塾,這就是私學。私學大多都是啟蒙教育,屬于初等教育或者基礎教育范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免費對窮苦子弟進行初級教育的義學,另一類是酌收學費的私塾。《安陽市教育志(1840~1987)》記載:“清代彰德府屬各縣設義學29所,府城(安陽縣城)13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安陽晚報(2013-04-18)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堂倌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