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村位于林州市北部,處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元至正年間(1341年至1368年),任氏三戶從河北省涉縣太倉村遷此立村得名。早在500年前,任村就已成為相鄰三省邊境地區的物資交易中心,盡管后來受到了戰亂和一些人為的損壞,現在,村內仍存有進士街、昊天觀、張鴻逵莊園、魏五魁莊園、西券、南券、東岳廟、張家墳等多處古跡。2013年6月21日,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公示:將其擬定為全省首批傳統村落之一。
進士街
進士街原名“任村西街”,因街道兩旁全是張、魏兩家進士的莊園得名。由“翰林府”、“進士第”及“西門券樓”三部分組成。
翰林府。位于進士街中部。是林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名園。占地20余畝,共有6個套院,38個獨院,房屋359間。每套院落既相互通聯,又自成一體。翰林府原名“太守第”,創建者名叫張鴻逵,任村人。清道光年間,初任工部侍郎(正五品),后轉刑部。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事緊,調任湖南永州知府,同年受咸豐皇帝召見,升任四品道臺,咸豐賜名“張丞實”,鴻逵自此改名。在此后的九年中,張丞實又相繼擔任湖南衡陽及湖北施南、黃州三地知府,后告老還鄉,終年84歲。
在張家6個套院中,張鴻逵住的地方為主院,儀門名曰“廣亮門”,門上懸掛一匾,上刻有“太守第”三個大字,右側豎刻有“湖南衡陽道”五個小字,門前有三級臺階。門內迎面建有影壁。
自此向西轉至前院,客廳位于3尺高的臺基上,前有八扇花格扇門,室內置有彩畫插屏,東西兩側各附有三間耳房及抄手游廊。過屏風出中堂后門,即是樓院。院內主樓是張丞實寢室,室內隔扇西門額上刻有“不欺室”三字。
“太守第”歷經張鴻逵及其長子張檢之(鄧州學正)、次子張孚月(紫陽知縣)兩代人的不斷修建,才形成了今日的規模。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丞實的曾孫張家駿又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司法僉事等職。從此以后,民間便稱張家駿叫“張翰林”,張家莊園“太守第”也改稱“翰林院”。
進士第。位于進士街東段,建筑風格與翰林院大同小異,因是清嘉慶戊辰(1808年)武進士魏五魁的莊園得名。
進士第與翰林府比鄰而筑,緊密相連,從街面很難分清兩家莊園的界限。創建時間早于張家的翰林府,面積也比翰林府大,共有9個套院和9個獨院組成。
任村魏氏系清代林州名門望族。在嘉慶、道光兩朝,魏家連出了5 位名人。
主人魏五魁。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武進士。歷任“京城提塘”、“晉營守備”,后升為“直隸樂亭營都司”。曾4次護衛嘉慶皇帝出京外巡。《舊志》言其“晝馳夜警,恪盡職守”,44歲卒于任上。
五魁長兄魏興仁,例贈“武略騎都衛”。其妻賢孝受旌表,在任村街立石坊一座,上書“旌表例贈武略騎都衛魏興仁妻”十三字,圣旨現存后裔家中。五魁三兄魏三臺,贈昭武都衛。五魁子魏允中,封修職郎。五魁侄魏元戎,武略騎衛。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二十五年(1820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皇帝頒發的五道圣旨,現存林州市檔案館內。
西門券樓。位于進士街西段村頭,是西出進士街的必經之地。券樓創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券門洞高3.1米,寬3.2米,深10米,外上方刻有一兇相畢露的獸面浮雕,成威不可侵之勢。下側有坐東向西的石獅守門。券門內上方則是風格迥異的“二龍戲珠”吉祥圖。券樓臺高5米,南北長12.3米,東西寬10.5米,門內北側有青石臺階可上。此券樓現為林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昊天觀
昊天觀位于進士街北、任村西北隅。當地人俗稱“北廟”。院落呈平面長方形,占地面積1350平方米,是一處奉祀玉皇大帝的道教活動場所。古時,人們認為,風雷雨電、雹雪霜凍等自然現象,全是由天上的神仙操縱。這些神仙的最高統帥就是天帝(民間俗稱老天爺)。于是,便產生了“玉皇大帝”的形象。在古人心目中,要想過上安居樂業、風調雨順的日子,就必須敬奉好天帝。昊天觀之類的祭神場所,便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任村昊天觀始建于明朝初期,具體年月現已失考。觀內建筑創建時間,有明、有清年代不一。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地震,多數殿堂倒塌,現存的戲樓、拜殿、玉皇殿三大主建筑,皆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
戲樓位于昊天觀最前方。面闊三間,座南向北,上下兩層,與拜殿、玉皇殿遙相面對。山門過道從戲樓底層中間穿過,上層為演戲的舞臺,臺前場地空闊,可容納觀眾數百人。過戲樓北行10米,便是拜殿。此殿筑于0.9米高的青石臺基之上,4根巧奪天工的石雕盤龍巨柱,一字排開分立殿前,工藝水平極高,令人望而生嘆。拜殿是人們祭神拜神之地。出拜殿北行6米,再上三級臺階,便到了昊天觀的主殿——玉皇殿。大殿為單檐懸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前為4扇格門,兩側分置欞窗。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除上述三大建筑外,主殿及觀內兩側,還建有龍母殿、五龍殿、三官殿、西佛殿、關帝殿及護觀房14間。
張家墳
任村張家墳石雕藝術水平很高,聽說那些石獅、石猴、石人、石虎全都是林縣石匠刻的,可惜這些石雕在文革初期遭到毀壞。在文友張冠華、張冰如兄妹提供的《任村張氏族譜》中,我找到了它的蹤跡,現將原文摘要整理記錄如下。
張家墳始建于十九世紀中葉,系清咸豐皇帝敕建。坐落于任村村東1.5公里處,占地約20畝。位于照臉坡之陽,閣老山之陰。
塋區坐北向南,前面為一高7米、寬7.5米的三拱青石牌坊,中拱寬2.5米,兩邊拱各寬1米。中拱石柱高6米,兩邊拱外側石柱較低,約為5米,四根坊柱南北兩面均有1.8米高的戧石,戧石呈直角梯形,下底南北長1.5米,橫寬與石柱等齊。四柱前后戧石上方,各臥有一頭50公分高的石獅,虎視眈眈背靠石柱面向前方。石獅下部為結實美觀的云鼓石。中拱3米高處,置一橫向條石,條石上方又有一橫向面石,上書“清贈中憲大夫張公振川祖塋”12個陰鐫大字,字體系六寸見方的楷書。字下兩橫梁間,嵌有一塊向前俯傾、1米高、60公分寬的石匾,四周有“二龍戲珠”滾龍浮雕,右上角刻有“奉旨”二字。體形秀美做工精細。更為奇巧的是,在坊門正上方的橫向石梁上,刻有一玲瓏剔透的花瓣繡球,內有一園形石珠,勁風一吹便會滾動發出響聲,可聽可看卻不能取出,技藝巧奪天工。
此坊上為石雕斗拱單檐懸山頂,兩邊坊門低于正門1米。檐角均上翹。牌坊門前兩側,立有一對2.6米高的石獅,左為雄性,前右爪踏一繡球;右為雌性,前左爪踏五幼獅,均作嘻戲狀。
走過牌坊,道路兩側立有一對高5米、直徑0.5米的華表,表面刻有云龍圖案,頂端有一栩栩如生的石猴仰面望天。
過華表前行兩米甬道兩旁,有一對造形逼真的石虎,虎后為兩尊石翁仲。甬道北盡頭立有三通3米高的龍頭龜座石碑,上刻有滿漢兩種文字。甬路東側即為張姓歷代先祖墓葬區。墓間草木茂盛,古木參天,碑碣林立,氣氛莊嚴肅穆。
據任村《張氏家族大事記》記載,此墓區的創建者,名叫張鴻逵,任村人。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中舉,初任工部侍郎(正五品),后轉刑部。咸豐二年(1852年)調任湖南永州知府。同年,受咸豐皇帝召見,升任四名道臺。祖塋牌坊上書寫的張鎮川,系張鴻逵的祖父。“中憲大夫”(正四品)是朝廷敕贈的榮譽官銜。
到了光緒癸卯年(1903年),張鴻逵的曾孫張家駿又中了進士,當了翰林院庶吉士,因此,后人也稱此墳叫“翰林墳”。其實,翰林張家駿墓并不在此。
任村張氏系清代林州名門望族,聞名全市的“北張”,說的即是此家。因墓主官高位顯,塋地規模龐大,建筑物布局合理且做工精細,故民間有“林州第一墳”之說。“張家墳”資料的發現,不僅再現了墓區原貌,使后人看到了前輩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工藝,同時也是研究清代林州官宦家族墓葬形制的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