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岡遺址與新石器時代
2013/11/12 15:20: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是我國母系氏族公社進入發展和繁榮時期。從考古學分期來說,這已是新石器時代。所謂新石器,是指使用了經過磨制加工的石器。考古發掘證明,伴隨著新石器的出現與進步,古人學會了制陶,開始建造簡陋的房屋,有了原始的農業與家庭養殖。大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氏族已先后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總觀漫長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雖然要遠遠短于舊石器時代,但人類社會在這一個歷史階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斷增加的人口要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原始農業的發展需要適于耕耘播種的土地,于是遠古人群中的一些氏族嘗試著走出山區,在廣闊的平原上尋找適合居住的棲身之所。生活在安陽小南海一帶的“小南海人”也是這樣,他們沿著古老的洹河順流而下,漸漸分散到山外的平原地區,營建出一個個原始聚落,即后世所說的村落。經考古發掘查明,安陽境內分布著很多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聚落,后岡圓形祭祀坑其中后岡遺址、大寒村南岡遺址的“文化層”,極為豐厚,對于研究安陽的史前文化乃至整個華夏的史前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后岡遺址,位于安陽老城西北洹河河灣處,南鄰高樓莊,原是殷商宮殿區東南的一處岡地。經過建國前后的七次發掘,發現這里的文化層為三層:上層是白陶文化,即小屯文化;中層是黑陶文化,即龍山文化;下層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在這之前,考古工作者只知道中國的石器時代有白陶、黑陶、彩陶三種文化,但孰先孰后,卻并不清楚。經過對后岡遺址的發掘,才知道彩陶文化在先,黑陶文化居中,白陶文化在后,填補了我國考古研究的一項空白。著名的“后岡三疊層”表明,這里曾存在一個歷史極其悠久的原始聚落,這個原始聚落見證了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由母系轉為父系的全部過程。
大寒村南岡遺址,位于安陽縣白壁鎮大寒村南岡上。經過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對遺址的兩次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遺存有:屬于仰韶文化的彩陶陶片,龍山文化的黑陶陶片。此外,還發現許多圓形的房屋基址,地面有火燒痕跡。由此可以推斷,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遠古居民,已經在安陽境內的平原地帶過上了相當穩定的定居生活。據有關資料介紹,單是在安陽縣和市區境內就發現數十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安陽縣市之外,在湯陰縣、滑縣及林州市也早有遠古人類生活留下的文化遺存。面對古老的安陽大地,我們未必“前不見古人”。當人們游歷安陽的山山水水時,走到已經開發的遺址旁,或腳下可能就有未曾出土的文化層,想著那些消失在黃土層下的原始村落,那些曾經存在過的輝煌,冥冥之中興許能窺見到先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聆聽到他們圍著一堆篝火擊節而歌時的喧聲⋯⋯想象的思緒,帶我們徜徉在五六千年前,中華先民時代的長河之中,豈不是游興更濃?著名的“后岡三疊層”表明,這里曾存在一個歷史極其悠久的原始聚落,這個原始聚落見證了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由母系轉為父系的全部過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安陽網(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