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ōuyáng——出自浙江吳興的姓
歐陽是個復姓,形成于戰國時期,出自今浙江吳興,在宋代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412位。關于歐陽姓的起源,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說是“越王勾踐之后,支孫封烏程歐陽亭,因氏焉”;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出自姒姓。夏帝少康庶子封于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更封無疆子蹄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據《史記·夏本紀》及《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少康為姒姓,是夏朝第五帝,封庶子(指嫡妻之次子以下或妾所生的兒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目的是奉守死在會稽的夏朝祖先禹的祭祀,后建立越國。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臥薪嘗膽,刻苦圖強,于公元前473年攻滅吳國,并曾向北擴展,稱為霸主。戰國時,勾踐的6世孫越王無疆,曾北代齊、西代楚,強盛一時。后來,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在位)大敗越軍,殺越王無疆,盡取原吳國之地至浙江。無疆的兒子們爭奪王位,各霸一方,越國從此四分五裂,如一盤散沙,終于在公元前306年為楚國所滅。無疆的二兒子名蹄,當時占據烏程歐余山之陽(即歐余山南)的歐陽亭(“亭”為古代行政區劃,大體上10里一亭,“歐陽亭”在今浙江吳興縣東),稱為歐陽亭侯,其后代以地為氏,形成歐氏、歐陽氏,又有以爵為氏者,稱為歐侯氏。因此,歐陽氏與歐氏、歐侯氏同宗。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西漢初期,歐陽氏有人任涿郡太守,其子孫或居冀州之渤海(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或居青州之千乘(在今山東高青縣東南)。千乘歐陽氏著名的人物是西漢今文尚書學“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歐陽生名容,字和伯,曾從伏生學今文尚書,為博士,授倪寬,倪寬授歐陽生的兒子。此后,世世相傳,到歐陽生的曾孫歐陽高,被立為博士;再至歐陽高之孫歐陽地余,亦為博士;地余的小兒子歐陽政,為王莽講學大夫。渤海歐陽氏之顯者是西晉哲學家歐陽建。歐陽建,字堅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歷官尚書郎、馮翊太守,甚得時譽,后被趙王司馬倫所害。其兄之子歐陽質,率族眾南奔,居長沙臨湘(今屬湖南);9世孫歐陽頠,南朝梁時被封為陽山郡公,其長子歐陽紇,南朝陳時任廣州刺史,有4子:詢、亮、德、器。歐陽詢,字信本,仕隋為太常博士,入唐官至弘文館學士,封渤?h男;工書法,學二王(羲之、獻之),勁險刻厲,于平正中見險絕,自成面目,人稱“歐體”,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唐初四大書家。歐陽詢第四子歐陽通,武則天時任宰相,曾孫歐陽琮,任吉州剌史,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安家;其后代或居廬陵(今江西吉安),或居吉水(今屬江西),而以廬陵儒林鄉歐桂里之歐陽氏為著姓。此外,歐陽氏在唐代以前已有遷居中原者。據福建《云霄縣志》記載,唐初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中原歐陽姓將佐隨從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另據《歐陽氏族譜》及有關文獻記載,西晉末年,歐陽氏已有遷至今江蘇、江西、安徽等省者,至唐、宋時期,今四川、廣東、廣西、湖北等省也都有歐陽氏聚族而居,明、清時又發展到云南、貴州一帶。吉州廬陵安福縣(今屬江西)歐陽氏,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男丁多達1700余口,為當地大族。長沙歐陽氏分衍于今湖南的許多地方,以湘南比較興旺,遷至湘西的,有部分融入苗、瑤、侗、土家、壯等民族。閩、粵一帶的歐陽氏,從清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一些歐陽氏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僑居于新加坡等國家。
歐陽姓人才輩出,文風昌盛,其歷史名人除以上述及者外,五代后蜀有詞人歐陽炯,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善吹長笛,工詞,曾為《花間集》作序。北宋有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吉水(今屬江西)人,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北宋末年有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歐陽澈,曾三次上書,提出抗金建議,又伏闕上書,斥責主和派的罪惡,遭到殺害。元代有史學家歐陽玄,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在官修宋、遼、金三史中擔任主要編纂工作。明代有禮部尚書歐陽德,畫家歐陽觀遠。清代有詩人歐陽輅,學者歐陽厚均。
姓氏書列歐陽氏郡望為渤海、千乘。這是說歐陽氏在歷史上是渤海郡和千乘郡的世家大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
歐陽姓在當今按人數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居于第192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5%,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復姓,分布較廣,以廣東、湖南居多,這二省歐陽姓約占全國漢族歐陽姓人口的66%。歐陽姓除了是漢族常見姓外,清代貴州平府新化長官司為歐陽氏,滿族也有歐陽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