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冷月 柳塘月夜 鏡心(資料圖片)
自海上畫派創立以來,陶冷月無疑是不能缺席的,他開創的“新中國畫”格調新穎、魅力獨特。如今,陶為浤繼承其父親藝術,承前啟后,發揚光大。
在中國美術史上,不乏有父子都擅長繪畫的,如著名父子畫家有宋代的米芾和米友仁、元代的趙子昂和趙雍、明代的文征明和文彭、清代董邦達和董浩。他們在中國美術史上聲名顯赫,成就卓著,有的甚至成為開宗立派的領袖人物。而在現代畫家中,父子善畫、子承父業的也不在少數,比如齊白石和齊良末、傅抱石和傅小石、郭味渠和郭怡孮、李苦禪和李燕、潘天壽和潘公凱、李可染和李小可等。而在“海派”畫壇中,陶冷月和陶為浤父子無疑是“海派”畫家中的佼佼者。
開創“新中國畫”的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是現代著名的書畫家,“新中國畫”的創始人。原名善鏞,字永韶,號鏞、宏齋、五柳后人、柯夢道人,江蘇蘇州人。陶冷月出身書香門第之家,其祖父陶然(號芑孫)是清代咸豐辛酉科拔貢生,光緒年間著名詞章家。父親陶惟垂(號云叔)是晚清秀才。陶冷月自幼在伯祖陶治孫和羅樹敏指導下(陶治孫是“小四王”之一的王椒畦的學生,《清代畫史》稱其“工山水,筆意峭拔,皴擦疏簡,蒼茫渾厚”,吳大澂、陸恢也曾出其門下),系統學習清“四王”山水畫,又旁及王冕、王蒙、米芾、沈石田、文征明、徐渭等山水畫和花鳥畫技法。在蘇州元和縣高等小學讀書時,學習西方繪畫知識。稍長,又隨美國特郎教授研習油畫、水彩畫。以后他先后在長沙雅禮大學、國立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任教。又與謝公展、呂鳳子等創辦南京美術專科學校。他從少年時代開始,細觀月行中天,誦歷代明月詩,從而悟出“春月如笑、夏月特爽、秋月高亢、冬月高寒”的畫月三昧。他曾游遍大江南北,踏雪望月,觀松賞梅。在探索創造新國畫時,注意吸取傳統藝術的精華,再通過寫生,師法自然,在傳統筆法上加進西畫的透視、明暗處理等技法,開創中西結合新畫法。上世紀20年代他筆下的雪與月、夜與色均有其獨特面目。故其同事每每稱他為“冷月”教授,他也就陶然易名,以“冷月”為號。1924年,陶冷月在無錫“池上草堂”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受到好評,著名畫家吳觀岱看后曾題詞曰:“冷月陶子于國畫固家學淵源,更研求西畫,亦登堂奧。近且融新舊,通中外,自成一家,創新中國畫,私心欽佩。”1927年蘇州新中國畫社出版《冷月畫集》,標志著其“新中國畫”的形成,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新格局,享譽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畫壇。并在蘇州、南京等地舉辦20余次個人畫展,有的作品還參加日本東京書畫會、美國費城博覽會。解放后,陶冷月本應在藝術上有更大發展,可惜1957年被錯劃右派,長期抑郁,并過了近三十年的“隱居式”生活,平反后已近暮年,且癱瘓在床、雙目失明。1984年,為慶祝其九十壽辰,上海、蘇州分別為其舉辦畫展。傳世作品《松雪》、《月梅》等藏上海博物館;《雙松明月圖》、《月夜千葉梅花》等藏蘇州博物館。1985年12月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