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藏書印的歷史悠久,現在所知最早的藏書印出現在西漢。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的一方藏書印是“永興郡印”,出自公元490年的南齊,距今1500多年了。據統計,從宋朝到清末,共有1100多位著名藏書家使用過藏書印。這些藏書印是后人研究版本流傳和鑒別古籍真偽的最好證據。從這些形形色色的藏書印中,大都能看出藏書主人的情懷。
明代文學家黃宗羲的藏書印上寫道:“窮不忘買,亂不忘攜,老不忘讀,子子孫孫,鑒我心曲。”愛書之情溢于言表。明代著名藏書家澹生堂主人祁承煌的藏書印是一首詩:“澹生堂中儲經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書欣然忘飲食,典衣市書恒不給。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孫益之守弗失。”這首詩提醒其子孫們要愛惜書籍、守住勿失。
清代藏書家吳騫的藏書印寫道:“寒無衣,饑無食,至于書不可一日失。此昔人治學之名言,是拜經樓藏書之雅則。”這是愛書如命的表白。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藏書印寫著“胸有方心,身無媚骨”,以此表明自己的氣節。
近現代讀書人也愛用藏書印。魯迅收藏了不少石刻拓本和古籍,他用的藏書印有“周樹所藏”“俟堂”等,還有一方長方形隸書印章上寫著“會稽周氏藏本”,樸實明白,一目了然。作家茅盾所藏的《莊子集解》上蓋有“玄珠六十八歲后讀書”的藏書印,頗有深意;瞿秋白、楊之華夫婦常合用一印鈐于書面,鈐文是“秋之白華”,含兩人名字在內,可見構思巧妙而用意更深;作家俞平伯藏書,喜歡鈐用“衡芷館夫婦藏書畫”的印章,夫妻情深款款可見。
藏書印,植根于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既傳承了印章的標記功能又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藏書印用朱文細筆、細邊為宜,最好用那種具有圓轉嫵媚意味的“圓朱文”,并大多鈐于第一面的右下角。
讀書之人必有藏書之雅興,鈐一枚小小朱紅或方或圓,或大或小,桃紅李白,陽剛陰柔,簡繁相宜,文圖各風流的印章,再加上用了寄托個人情趣和懷抱的印文,真可謂多姿多彩、風雅無邊了! 孟祥!驹瓨祟}:風雅無邊的藏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