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市場將面臨結構調整(2)
2013/12/21 9:02: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瀏覽孫戈的畫室,讓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藝術主題和表現形式與周遭許多國畫家很不一樣。他往往會選擇一些具有時代標簽意義的人物群體進行深入刻畫,以一系列的專題人物特寫來體現他們的整體生存狀況和精神面貌,典型的代表有歷史和現實題材的主題性創作、惠安女等。此外,他還會對一些與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工具和文化活動進行藝術創作,譬如都市系列的摩托車、手機等等。這一切均反映出,孫戈走的是一條與傳統國畫家完全不一樣的藝術之路。
孫戈的藝術改良,源于他對當前中國書畫市場的整體格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清晰判斷。
在傳統國畫領域,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的新舊之爭一直非常激烈,反映在市場上則直接表現為如何切分市場蛋糕的交鋒。在剛剛收官的中國嘉德秋拍中,中國書畫板塊以16.44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在整個藝術品大盤中拿到份額接近68.5%,其中當代書畫總成交約為8400萬元,僅占整個國畫板塊的5%。實際上,在內地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國畫一直穩據半壁以上的江山。在細分市場上,盡管當代書畫越來越受到追捧,然而古代和近現代名家作品把持市場的格局從來沒有改變過。從數字來看,傳統水墨常常吞噬了當代板塊里邊的大頭,而以符合當下時代審美趣味為主要特征的當代水墨等其它國畫藝術表現形式,則被迫刮分著較小的市場份額。
在孫戈看來,傳統水墨壟斷市場的格局遲早要被打破,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阻擋時代發展的潮流,在社會環境不斷發展變化的情況下,人們的思維觀念和藝術審美標準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作為一名當代藝術家,不應該對時代的發展視而不見,更不應該繼續把自己鎖定在對古人的回憶當中去。”
對此,華藝廊總經理張向東也表示了贊同。他對記者說,繼承傳統并不代表著因循守舊,不管在創作思路,還是在表現手法上,當代藝術家都應該更關注當下,多反映時代特征和當代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變化。
傳統和當代的市場博弈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書畫市場走向板塊和結構調整的趨勢在所難免。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的研究印證出,過去數年來藝術市場蓬勃興盛已使傳統門類價格出現透支,年輕一代的藏家群體中間,已經開始出現一些“需要尋找新的投資門類的趨利訴求”。
實際上,在孫戈這一代畫家眼里,近十年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超出了他們每個人的想象。“與我同時代的畫家大多是在體制內成長成名的,當初選擇學美術的時候,根本沒有書畫市場,完全是因為一份執著的藝術追求而走上了職業畫家的道路。”孫戈對南方日報記者感慨道,誰能想到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內地竟從一窮二白搖身一變成了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市場,把他身邊一批又一批熟悉的畫家變成了億萬富翁。
根據AMMA和胡潤的監測,目前在國內的拍賣市場上,至少有100名以上的畫家,其作品年成交額是在1000萬以上。由于國內藝術家和藏家普遍存在私下交易的傳統習慣,地下市場上流通的書畫作品到底有多少,則根本無從統計。根據一些資深業內人士的保守估測,整體規模絕對不會輸于拍賣行業。在連續多年的市場增長之下,中國書畫今年在內地的高凈值人群里邊,已經成為僅次于手表的第二大收藏品類。值得注意的是,當代書畫近幾年的價格漲幅明顯要高于近現代書畫的價格漲幅。當代書畫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一方面源于其市場價格的多層次滿足了市場的剛性需求,成為零存整取分散投資的頗佳選擇;另一方面,一二級市場都力求通過當代書畫的推廣,尋找整個市場新的增長點。
不過,在藏家對當代板塊的投資逐步升溫的同時,學術和市場博弈引起的板塊結構化調整也日益迫切。
據AMMA分析,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市場由于受到前幾年市場高價的引誘,精品名作大量釋出,屢創天價,致使古代書畫資源枯竭,難以為繼;近現代書畫作品也普遍透支,已很難形成有經濟效益的投資。對當代畫家來說,這顯然是拓展自己市場份額的大好機會。
前些年當代藝術板塊的瘋狂崛起以及當代水墨這些年在投資者當中日益受關注,均反映出現代人在藝術品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上的博弈越來越激烈化。與傳統國畫相比,改良藝術同時滿足了藝術市場的價格選擇和藝術審美的需求,在創作形式上賦予傳統和當代的雙重語言特性,在精神上更多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在民族認同感和時代感方面更加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趣味,尤其是青年藏家的收藏趣味。盡管對于講求交易規模和交易金額的拍賣行而言,這些新門類和新嘗試,短期內還很難成長為主打品類,但是,他們與當代人審美興趣和趨利訴求的高契合度,已經很明顯地指出了一些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2013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