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文化遺產保護陷入困局
□□張經武
近年來,中國第一個放西洋影戲的地方——上海徐園被拆成一片瓦礫;承載了新中國電影史重要印記的北京電影制片廠建筑外墻上到處是巨大的“拆”字;哈爾濱一些80年以上歷史的老影院,因為缺乏有效保護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許多電影老膠片、老機器、老技藝也正被破壞,處于失傳的危險狀態中。中國電影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令人痛心和憂慮。
莫讓電影文化遺產走向死亡
在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和政府部門的積極響應下,我國少數城市注意到努力保護電影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行動,取得了一些成績。比如,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有各個時期的中外影片30多萬本,共計2.72萬余部,影片素材1.8萬余套,中外電影人檔案數千卷以及上百萬件中外電影圖書期刊和劇照等文圖資料。
2005年12月,在電影藝術誕生百年之際,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北京市前門大街大柵欄大觀樓為“中國電影誕生地”,并予以保護;2007年2月,國家級電影專業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在北京市朝陽區建成并對外開放,館藏電影拷貝、手稿、電影海報和電影器材等珍貴電影文化遺產3萬多件;2013年6月,上海電影博物館在上海市漕溪北路595號建成并開館,收藏了3000多件珍貴電影文化遺產;2014年8月,長影舊址博物館在長春電影制片廠老廠區正式落成開放。
這些成績是難能可貴的,但現實的情況是,在更多地方甚至電影文化相對繁榮的地方,電影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在一些見證中國電影文化發展重要歷史的城市,很難找到早期的電影院遺址和電影制片廠的遺跡,也很難找到電影名人故居。在推土機的轟隆聲中,一些本應該受到保護的電影文化遺產早就變成房地產項目。現在能找到的只是一座座高度現代化的電影院,一處處高聳入云的電影集團大樓,能看到電影文化的豪華現狀,卻看不到一點電影文化的歷史;能看到電影文化與現代化城市的呼應,卻看不到電影文化與城市歷史街區的相融;能看到電影文化與現代市民的熱戀,卻看不到電影文化溫情擁抱城市的痕跡。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倉庫里的數萬部電影拷貝因為缺乏及時的修復和保護,正隨著歲月的流逝,走向澳大利亞電影學者烏塞所預言的“電影之死”。電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損耗也讓人扼腕,一些電影拍攝、制作、修復的特殊技藝和只有少數大師級人物才掌握的電影技能,因為缺乏保護和傳承,隨著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去世而徹底告別人間。這些嚴峻的現實在提醒我們,保護城市電影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電影遺產保護工作存在三大亂象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FIAF)是世界電影遺產保護權威機構,其接納的會員一般是電影遺產專業保護機構。其官網統計資料顯示,法國的專業電影遺產保護機構有17個,僅巴黎一個城市就有8個;美國的專業保護機構有15個;而中國大陸只有中國電影資料館1個機構。這些數字從側面說明,我國電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整體滯后,與歐美國家差距極大。這很不符合我國電影大國的地位,也與我們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極不協調。
另外,中國有限的電影遺產保護工作存在三大亂象。
首先是保護工作的碎片化。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音像資料館和私人收藏館都分擔了部分保護職能,看似大家在爭著保護電影文化遺產,實際上也反映出保護工作的碎片化。每個機構保護一點點,機構之間又缺乏溝通和交流,所有機構又缺乏基于保護維度的統一管理。這種碎片化的保護是非常低效的,因為缺乏溝通導致搞不清保護對象的家底,一些保護對象就處于未保護狀態。保護對象的分散大大增加了遺產合理利用的難度,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就大打折扣。
其次是保護主體張冠李戴。電影遺產一般是有城市“戶籍”的,電影遺產適合就地保護,即放在它所誕生的城市保護。唯有如此,遺產和市民間才能實現有效溝通,遺產的意義才能實現。但現實情況是,廣西的電影遺產可能放置在某位陜西電影收藏家的家里,北京的電影遺產可能被擺在上海電影博物館里,本該政府保護的某些電影遺產可能被私人收藏。保護主體張冠李戴產生的結果就是,保護不善和遺產意義打折。
再次是私人收藏泛濫成災。打開淘寶網,搜索“電影拷貝”“電影放映機”等關鍵詞,跳出的商家成百上千。一些本該被保護下來嚴禁買賣的電影文物和遺產就在這樣的金錢交易中被不斷轉手和損壞。
電影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四大困境
電影文化遺產保護亂象令人痛心,電影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四大困境。
首先是保護意識缺乏。對于電影文化遺產保護,一些電影專業人士尚且缺乏基本認識,更遑論普通市民。什么是電影文化遺產?要不要保護電影文化遺產?對這些問題,許多人都含糊其辭、不明就里。就連一些電影集團的領導對此也缺乏起碼的認識,一聲令下,舊的電影制片廠倒下,新的電影集團大樓崛起。
其次是保護主體不明。誰來承擔城市電影文化遺產的保護職責?是文物部門還是城管部門?是人民政府還是文化機構?是電影集團還是民間組織?沒有相關規定明確保護主體,結果是誰也不管,毀掉就毀掉,誰也不負責任。
再次是保護技術生疏。一些城市有了保護的基本認識,但對于怎么保護卻缺乏專業知識。經驗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最后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做著保護的事,導致的卻是毀壞的結果。
最后是保護資金短缺。電影文化遺產保護是相當花錢的,僅僅是老電影膠片修復一項,一個拷貝修復下來也得幾十萬元。中國電影資料館相關專家表示:“一般說來,利用傳統的光化學手段修復一部有聲黑白老片價格在7萬美元左右。”而修復損壞嚴重的膠片拷貝價格更高。資金渠道在哪里?這是一個非常現實和嚴峻的問題。
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火熱推進和房地產開發熱潮的興起,中國電影文化遺產正遭受驚人的破壞,保護工作又面臨種種問題,這是當前我國電影文化遺產保護陷入的困局。越是局面嚴峻,保護工作越是緊迫,破局去解決一系列問題應該迅速而雷厲風行。毫無疑問,在非常時期,國家引導、地方政府主導、文廣部門負責的保護模式應該是首要采取的。我們應該順應緊迫形勢,立即行動起來,動用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綜合運用各種保護路徑,搶救性地保護珍貴的電影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