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在曲劇的發展過程中,著名作家老舍還為其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2年,老舍先生專為曲劇種創作了劇本《柳樹井》。劇目公演后獲得巨大成功,老舍稱該劇填補了北京歷史上沒有地方戲的空白。他同時建議將‘曲藝劇’中的‘藝’字去掉,就叫曲劇。為了突出地域特色,又建議在‘曲劇’前面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劇由此誕生。”北京曲劇誕生后,已先后創作改編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方珍珠》《珍妃淚》《少年天子》《煙壺》《龍須溝》《茶館》《北京人》《正紅旗下》等近兩百個劇目。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遙想當年,眾多的曲子社在“同樂社”的旗幟下,活躍于大江南北,把曲劇美妙的旋律播散向祖國的山山水水。汝州成就了曲劇,曲劇宣傳了汝州,新興的曲劇藝術載體馱著古老文明的汝州走向了天南海北……
1953年,朱萬明、關遇龍率團在江西廣澤縣演出,時間長達一年之久,陳萬順、高有才、李金波、朱二才等在異鄉的土地上被捧得大紅大紫。1942年,以王俊卿、王中彥為首的藝人們北上延安,穿上軍裝在解放區演出了三個多月,解放區朗朗的天空中飛翔著曲劇優美的韻律。1949年,李玉林到開封市“曲劇社”任社長,1956年后任開封市曲劇團業務團長,為曲劇的發展立下了功勞。1910年生于汝州的張奉祿,自幼酷愛唱曲子,1943年在淅川縣官橋和曲劇名藝人李金波一道組織了“抗戰劇團”,排演現代戲《長臺關》宣傳抗日。日本投降后他和李金波一起輾轉演出于鄭州、洛陽、開封、襄縣、禹縣等地。1965年,曲劇《游鄉》代表中南局赴京匯報演出時,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而后即被廣州珠江電影制片廠拍為電影。1979年赴京會演現代戲《逼婚》,獲優秀伴奏獎。
人杰地靈的老汝州,當年不僅在曲劇的表演、伴奏方面涌現出了一批精英,而且在劇本的創作方面也同樣涌現出了一批杰出人才,為早期的曲劇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曲劇《白蛇傳》就是朱萬明先生根據鄰村尹沖廟里畫的白蛇、許仙和法海的故事,并參考任甲辰整理的《白蛇傳》,進一步改變為全本《白蛇傳》。這個腳本在無數次的演出修改中逐步走向成熟,成為了曲劇的經典劇目。與朱萬明同時搞劇本創作的還有汝州紙坊街的韓宗皋和夏店鄉毛寨村的郭成章。韓宗皋在20世紀20年代先后創作了《巧中巧》、《錯中錯》、《打砂鍋》、《東鍋饌》等大型劇本。
汝州人熱曲子、愛曲子,走到哪里把曲子帶到哪里。1934年,國民黨師長戴民權率部隊駐扎福建省沙縣,把曲劇帶到福建。范龍章是汝陽“玩故事”的高手,善演旦角,他升任國民黨師長后,在自己的部隊組織班社,把曲劇帶到黃河北。
2004年9月,由南陽市曲劇團歷時兩年半精心打造的現代曲劇《驚蟄》,首次走進國家級藝術盛會,并獲得了河南省戲劇大賽金獎、黃河戲劇大獎和“文華新劇目獎”。在魯迅誕辰120周年之際,省曲劇團受文化部藝術司、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邀請,在北京演出了曲劇《阿Q與孔乙己》,受到觀眾好評,該劇還獲河南省第六屆戲劇大賽金獎、第三屆中國戲曲“金三角”交流演出劇目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著名劇作家孟華說:“曲劇是一個龐大的包容體,廣采博納,兼容并蓄,搜奇集異,來者不拒,形成了它如今的曲牌體例。無論古的今的內的外地土的洋的,只要老百姓喜歡的,我都拿過來,都是曲子戲的唱腔曲牌。不管古曲新曲山歌民謠南腔北調清詠閑吟,只要老百姓樂意接受的,我都裝進來,都是曲子戲的調門……”據統計,僅曲子戲的調門就有二三百之多,這足以說明曲子戲唱腔之豐富,曲牌之繁盛,大大超過任何一個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