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藝大事記——唐·五代(2)
2013/9/13 14:17:53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懿宗·咸通間(866年前后)“可及者,能新聲,自度曲,辭調(diào)凄折”。“可及善轉(zhuǎn)喉舌……弄眼,作頭腦,連聲著詞,唱雜聲曲,須臾間,變態(tài)百數(shù)……謂之‘拍彈’”。“一二十年來,絕不聞善唱,盛以‘拍彈’行于世”。
昭宗·光化三年(900)朱金忠宴劉仁恭之使于汴,演戲以“病狀內(nèi)黃”相譏。
后梁末帝·貞明間(617年前后),詞人和凝(號“曲子相公”)所作“曲子詞布于汴洛”。
后唐·莊宗·同光(624年)前后,李存勘“好優(yōu)戲,善角抵,知音,能度曲、填詞,流傳民間者甚多”。嘗以鄭聲與胡部合奏,謂之“聒帳,。
后唐(93年前后),東都(洛陽)出現(xiàn)“轉(zhuǎn)變”演唱。
后晉高祖·天福四年(939年),有“詞文”演唱。
后周世宗·顯德間(957年前后)洛陽有“談歌婦人楊芋羅”。“談歌”實即講唱。楊芋羅“執(zhí)板談歌”且“善‘合生,雜嘲”,時罕與比者。【原標(biāo)題:河南曲藝大事記——唐·五代】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曲藝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