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文章

“戲曲之鄉”地方戲過半流失之憂(2)

2013/11/26 11:36:28 點擊數: 【字體:

    地方戲曲為何輝煌不再

    其實,不光是河南,全國地方劇種的生存現狀都十分堪憂。

    據上個世紀60年代統計,當時全國尚有382個劇種。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之后,目前有將近一半的劇種消亡。同為戲曲大省的陜西省,上個世紀中葉尚存52個劇種,目前只剩下28個。

    曾經輝煌多年的河南地方戲曲,現在為何如此不景氣?

    長期從事戲曲研究工作的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大新分析認為,地方戲曲的衰落,緣于其存在著先天不足和后天“營養不良”。地方戲曲的地方性比較濃,不僅受制于方言、地方風俗,還深受地方建筑、地方民俗的影響,因而形成了傳承不便的“先天不足”。地方戲曲僅限于民間娛樂,因而缺少政府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導致“營養不良”,近年來演出市場萎縮,地方戲曲的規模在不斷縮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地方戲曲賴以生存的土壤大范圍消失,傳統地方戲曲尤其是小劇種在現代化和娛樂方式多樣化的沖擊下,正面臨著被徹底遺忘的厄運。

    “杠天神”是民國時期在新蔡、正陽等地廣為傳唱的一個地方劇種,如今,文化娛樂方式豐富了,“杠天神”的吸引力日益削弱,“杠天神”民間戲班也解散了。問及“杠天神”為何受冷落,新蔡縣佛閣寺鄉吳崗村年過七旬的“杠天神”藝人吳根榮老人說:“電視劇恁好看,誰還聽這個?”

    河南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調研室的谷小龍老師認為,地方戲曲發端于勞動歌舞,屬于一種民間娛樂方式。如今,再偏遠的山村都能接收到電視信號,在影視等現代傳媒的沖擊下,傳統戲曲自然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多地方戲都是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記錄,藝人帶徒弟多少都有保留,一些老藝人已作古,造成地方戲傳承異常困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短缺、人才匱乏也造成了地方戲劇種的傳承危機。因其行腔尾音高揚而得名的揚高戲,是陜縣、靈寶等地的一大地方劇種。清代,揚高戲曾經與秦腔、蒲劇同場競爭,一度被奉為“神戲”,看戲的人甚至把戲臺子都擠塌了。

    現在,揚高戲的境況卻是岌岌可危,年輕人都不愿意學唱,覺得還不如打工掙錢輕松。因為沒有什么經濟效益,陜縣峪里村的揚高戲劇團已多年沒有演出了,劇團的演員最大的80歲,平均超過60歲,團長李超倫老人遺憾地說:“我們唱戲全是盡義務,有時還要自己貼油彩錢。唱戲沒利可圖了,誰知道揚高戲還能撐幾天?”

    河南省藝術學校和鄭州市藝術學校是我省培養戲曲演員的專業機構,因為生源短缺,目前,兩所學校已停辦了戲曲班,各地戲曲演員的培養只能靠一些民間途徑。地方戲演員這種非專業化的培養途徑和“青黃不接”的狀況,讓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極為憂慮:“現在,地方劇種的演員已經普遍出現老齡化傾向,而青年演員卻很少,地方戲曲缺少青年演員,已經成為全國地方劇團面臨的共性難題。”

    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地方戲

    值得深思的是,多年來,盡管河南地方戲的傳承遇到曲折和艱難,但作為扎根于民間的藝術,它一直深受大眾喜愛。

    河南電視臺綜藝節目《梨園春》的火爆,就雄辯地證明了地方戲的吸引力。這個以傳播河南地方戲為主要內容的節目,自1994年10月創辦以來,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戲曲娛樂節目。據統計,該節目最高收視率達35. 7%,觀眾分布于18個省、市、自治區,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學齡期的兒童,乃至許多都市青年都是《梨園春》的忠實觀眾。該節目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戲迷踴躍登臺,一爭高下,參加擂臺比賽的戲曲愛好者已達5萬多人。

    “地方戲寓教于樂,具有引導廣大民眾言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作用。”省戲曲音樂學會副會長趙抱衡是個“老戲迷”,他頗有感觸地說,地方戲曲產生的土壤是民間,自然而然反映出廣大民眾的思想感情、價值判斷和審美意象。我省的地方戲曲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對生活中各種人物言行的模仿及歷史人物事件的再現,表達了褒貶好惡,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說是基層民眾道德培養很好的“教材”之一,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

    我省的地方戲劇種繁多,語言唱調各異,鄉土氣息濃厚,存留著多方面的歷史記憶和信息,因此,河南大學民俗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高有鵬教授認為,地方戲曲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有效載體,地方戲曲擁有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濃厚的文化精神,對小說、戲劇、詩歌等作品的創作也很有借鑒價值。當一個劇種消亡時,就造成了文化基因的損失、文化傳承的中斷,損失無法估計。

    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多年的高有鵬教授認為,保護瀕危的地方戲曲,是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工作。他呼吁,我省作為“戲曲之鄉”,不能任由地方戲曲悄無聲息地衰落下去,應根據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政策,像保護文物一樣,來搶救這些“活文物”。

    地方戲傳承之路在何方

    難能可貴的是,在人類的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中,古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都已中斷,只有中國的戲曲仍然頑強地生存著。

    顯然,按照當前的態勢發展下去,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絕大部分地方戲曲將成為絕唱。面對地方戲曲岌岌可危的現狀,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要奮起搶救,避免地方戲日漸消亡。

    我省的地方戲曲當如何傳承進而弘揚?谷小龍老師曾參與了河南大學“地方戲曲調查實踐服務團”,他認為,作為地方劇種本身,不能“等、靠、要”,要有存亡意識,不拘于地方性,要敢于走出去開拓生存空間;對藝人來說,必須消除保守思想,無保留地傳徒授徒;對政府來說,搶救戲曲需要實實在在的投入,同時加快整理、研究地方戲曲的步伐。

    保護地方戲需要政府出面扶持,高有鵬教授呼吁,參照文物保護分級的做法,各地文化主管部門應該對本地特有的劇種在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價值,進行評估分級,制定相應的對策分別對待。對具有一定活力的地方戲劇種,政府要實行保護政策,鼓勵它們參與社會文化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

    “戲曲之鄉”山東省博興縣由政府給票子、搭臺子扶持地方戲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扽腔”是博興縣土生土長的地方戲,目前當地只有幾個村還有老藝人會唱。為了讓這筆寶貴的財富不至于流失,博興縣政府出資扶持成立了扽腔劇團。從2002年起,博興縣還連續舉辦“小戲藝術節”,搭建地方戲展演舞臺,喚醒瀕危地方劇種,振興地方戲曲,目前“小戲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七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10-11-3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