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慶幸的是,目前,我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三項普查”活動正在進行,對所有保存的地方戲劇目進行數字錄音錄像,并通過申報文化遺產,對各劇種進行搶救性保護,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地方戲曲既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河南大學等高校特意成立了大學生戲曲愛好者協會,下鄉進行文藝演出,弘揚地方戲曲藝術,我省個別中小學也開設了戲曲“特色課”,可是,“由于專業教師缺乏、資金投入不足,我省多數學校并沒有開設相關課程。”鄭州市教科所的王海燕老師告訴記者。
毋庸置疑,只有提高大眾的戲曲素養和認識,才是拯救瀕危地方戲曲的治本之道。因此,張大新教授提出應對之策:“應當抓緊整理地方戲瀕危劇種的劇目,研究其中蘊涵的文化背景、社會意義,加大宣傳力度。”今年年初的省政協會議上,民進河南省委則建議,建設一座“河南戲曲博物館”,記載河南戲曲發展歷史,展示河南地方戲的藝術價值和社會作用。
作為戲曲界專業人士,趙抱衡先生提出,保護傳承河南地方戲曲,教育要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虎美玲建議,應當在中小學設置相關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了解地方戲曲,培養大眾對戲曲文化的興趣和愛好。本報記者 余英茂【原標題:“戲曲之鄉”地方戲過半流失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