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文章

高低強弱總關情——音樂形態與人生智慧

2013/9/22 14:47:32 點擊數: 【字體:


    音樂是人生的一面鏡子。各型各類的樂曲或歡快、或憂傷、或激昂、或甜美,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感覺與意境中,仿若走進了不同的人生和情感世界。巴赫的深沉與博大、莫扎特的坦誠與天真、貝多芬的頑強與堅毅、舒伯特的感傷與孤獨等等,既是他們的音樂風格,也是他們的人生境界。音樂裝點了人生,浸潤了心靈,也與人生主題相聯系,包含著人生百態。其實,不單音樂的內容可以是對人生的反映,音樂的形態各要素,也能夠引發我們關于人生的諸多聯想。

    旋律

    旋律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由若干樂音經藝術加工而形成的一種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運動。旋律的起起伏伏,正如人生的起起落落。旋律不可能一直下抑或者上揚,而是上行、平行、下行相互摻雜。人生也不可能一直倒霉或者一直得意,順也好不順也罷,本就是人生的常態,所以,古人才會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旋律一般總是圍繞一個核心音來組織音群,音體系中的所有音承認并支持這個音的核心地位,這樣,核心音與體系中的所有音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樂思,用音樂術語來說,這個音就是該調式的主音。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部華彩的樂章?人的奮斗,其實就是在不斷完成一個又一個使命,奮斗的過程,就是賦予生命以意義的過程,亦即豐富、完善自己人生樂章的過程。當你回首往事,盤點自己不同時期的人生經歷,如果沒有幾段“旋律”是完整、圓滿的,又怎能說是人生無悔呢?

    我國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說:“音樂與人生聯系太緊密了,音樂并非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茶余飯后有個響頭兒,聽起來很高興。音樂其實從它的產生到發揮作用,跟人生,甚至跟社會都有很密切的聯系。”“文革”時期,王立平曾經狂熱過,更體驗了被打成“反革命”的痛苦。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窗外響起的歌曲“向黑線開火、開火”的曲子竟是他自己寫的,頓時百感交集。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需要藝術的回歸,呼喚美的出現,需要找到能夠表達自己心聲的充滿時代感的音樂作品。王立平終于明白了這樣的道理:“藝術創作是應該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是為大眾服務的,是創造精神財富供大家選擇、欣賞的行業。”于是,才有了《太陽島上》《潛水姑娘》《飛翔的小鴿子》《戴手銬的旅客》《牡丹之歌》等一批廣受群眾喜愛的作品問世。王立平的創作經歷體現出他在不同階段的人生主旋律,更是處于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旋律必由很多音共同構成,孤立地看這些音,每個音的屬性(音高、時值、音量、音色)都不一樣,可是一旦組合成一個音體系,它們卻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這也給我們以啟迪:每個人雖然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人同時還具有社會性,人的生命價值,更多的情況下只有置于社會體系之中才能被予以確認,而一旦從屬于一個體系,自然就應該受到該體系的約束。所以,人在與別人合作、共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怎樣為體系服務,怎樣使體系因為自身的存在而變得更加和諧、健全,而不是過于強調自己的個性,甚至苛求別人包容你所有的缺點。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心理準備,你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團隊成員,你所處的人際環境也會越來越融洽,你所在的集體也會日益和諧。這個道理,對于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乃至整個社會都具有普適性。

    節奏

    節奏是音樂形態構成中的核心要素,它不僅對音樂的音響組織形式具有支撐作用,而且對音樂的性格特征也具有極強的塑造作用。節奏是由多個音組織起來所形成的一種長短關系。時值長的音往往給人以較重較強的感覺,短的音則給人以較輕較弱的感覺,因而節奏也包含了一定的強弱關系在內。這種輕重緩急的規律性通過演奏傳達出來,就給人以節奏感、美感,這與人生中的許多情景極為相似。

    在當今這個“節奏感”越來越強、效率被一再強調的時代,有些人的生活、工作高度緊張,整個身心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心理壓力巨大,身體嚴重透支。這種高度緊張的節奏若是偶爾為之,也還未嘗不可,倘若長期持續,那豈不跟野馬脫韁、列車失控一般,帶來嚴重后果?還有一些人,整天無所事事,或者玩物喪志,身心完全處于松懈狀態,節奏倒是慢下來了,可能夠顯示其存在的,實際上只有那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而已。其實,外表緊張還是松弛,取決于內心是否寧靜而強大。如果有一顆寧靜堅定的心,太過緊張時便能自我調節,喪失斗志時又能適當“加壓”,使得人生“節奏”優美動人。

    如果生命是一首樂曲,那么,既需要那種激昂緊促、催人奮進的節奏,使人激動,令人澎湃,用排山倒海的氣勢感染人、激勵人,又需要那種舒緩優美、令人陶醉的節奏,凈化心靈,平靜心緒。正如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急徐交錯,亦如柳宗元般“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愜意,這真是天地間的大美之音。

    音樂中音符長短、強弱、快慢的有效搭配,給人內心以和諧與力量。這正如人生的張弛有致、勞逸結合。生命的持久、生活的精彩和真意,蘊藏于音樂的激越、舒展之間。

    音色

    音色是音響所固有的色彩與特點,它是音響的感性特征,是單一音響之間相互區別的關鍵。正因為有音色差別的存在,同一音樂作品才有被無數次演繹的必要,因為這種演繹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藝術的再創造。

    每個樂音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色,就像不同個體都具有某些特殊品性。人生的基調是壯麗還是平庸,人生的樂章是明亮還是晦暗,全在自己的人生態度、精神境界和價值判斷,說白了,全在自己特有的品性。

    美學界有謂“風格即人”,正是這個“風格”為人生畫上了一道亮麗色彩,個體的價值才獲得了一種社會性確認,并因此而昂首屹立于天地之間。音色雖有千差萬別,但只要運用得當,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故而不必強求每個個體的人生千篇一律。當今時代,雷同就是乏味,而差異顯示的才是個性,每個人只要心中有追求,并不惜辛苦肯于付諸行動,也就賦予了自己的人生以別樣意義,就能夠做與眾不同的、最真的自己。須知,最卑微的追求也是追求,最不引人注目的綻放也是綻放,這正如一首歌的歌名——“野百合也有春天”。

    音樂的形態要素還有很多,如力度、和聲、曲式等等,它們或多或少也都可以引起我們類似的人生聯想,啟發我們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說到底,人生是母題,音樂是手段,形態是形式。一個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一首曲子,它好比音樂形態各要素完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開篇序曲、有高潮、有低谷,或奔放洋溢,或涓涓細流,在社會文化意義之網上鐫刻著每個人不同的生命軌跡。貝多芬說:“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都具有更高的啟示。”在我們的一生中,讓音樂隨行,用心去譜寫人生中每一個音符,讓我們的“生命交響曲”更加完美、更加輝煌!(作者為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作者:張天彤【原標題:高低強弱總關情——音樂形態與人生智慧】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2013-09-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