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為喜迎黨的十九大,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輿論氛圍,河南省文化廳非遺處與河南文化信息中心聯合推出【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豫”見非遺之系列報道,以“非遺”為切入點和主題,通過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積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激發人們的文化熱情,為實現中國夢砥礪前行。
刀與板·色與紙的對話——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誕生于北宋東京汴梁城中,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并稱“中國四大年畫”。后于明、清兩代,在其城南45里的朱仙鎮興盛起來,最多時,作坊達三百余家。清末民初,朱仙鎮衰落,大多數作坊又遷回開封城內,開封城又成為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生產、銷售中心,“天成”“云記”“匯川”等都是名噪一時的老字號。朱仙鎮木版年畫是集體手工勞動的藝術結晶,是中原地區優秀民間藝術的文化遺存。
魯迅評價朱仙鎮木版年畫:“……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
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神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刻板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武門神常是忠臣義士或各類英雄好漢,文門神中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房門上常貼的門神也不盡相同:已婚子女輩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的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垂髫孩童居室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每一塊刻版,就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
在色彩方面,朱仙鎮木版年畫以黑、黃、紅、丹、綠、紫6色為主,印制時先淡后濃,依次套印而成。高檔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胡須、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多達9遍。
【傳承人】
“要把70年的經驗和手藝傳承下去”
近十幾年間,在開封博物館一樓北廳,參觀者經常會見到一位年逾九旬的老者,精神矍鑠、和藹可親,一直在耐心細致地指導著徒弟刻版、印畫。參觀者經常好奇地過來問長問短,當了解到老者的身份和他從事的行業后,他們往往滿懷崇敬地嘖嘖稱贊。
這位老者是91歲高齡的郭太運先生,朱仙鎮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3歲入開封“云記”門神店當學徒。“云記”老店當時是開封城中最著名的門神(年畫)作坊之一。掌柜劉子云,祖輩一直經營年畫,店內門神(年畫)領做師傅為李景運、宋金明,刻版領做師傅為張文禮,紅紙(染紙)領做師傅是徐乃禮。他們都是朱仙鎮最有名的師傅。郭太運當時即從師于這幾位老藝人。在云記學徒三年,四年出師,成為幾十個師兄弟中的佼佼者。
1983年,開封市成立了“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社”。郭太運任古版研究室主任,并與專業人員一起,對不同時期,不同店號的雕版、資料進行修補、復制和整理。目前,朱仙鎮的中國木版年畫博物館內收藏有明代年畫雕版2塊、清代雕版23塊、民國時期雕版28塊,館內還存有日本友人捐贈的中國清代以來的木版年畫1055幅、清代雙面年畫古雕版2塊等。
郭太運先生雕刻技藝精湛,調制色彩艷麗、莊重渾厚,有別于其他地區,極具中原鄉土氣息。至今郭先生已從藝七十余年,是開封朱仙鎮年畫興衰、發展的歷史見證人。他沒有那些有傳男不傳女、傳子孫不傳外等狹隘、保守的思想,堅持到開封市博物館帶徒授藝,要把自己的所有的經驗和手藝完整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