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人們爭論的不僅是《道德經》的內涵和外延,就連這位世界歷史文化大師的身世、行蹤、悟道地、出函谷關西行的落腳處……無一不是人們爭論的焦點。近幾年的國學熱,又理所當然地引發了新一輪的相關爭論。老子,恰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樣神秘莫測:“……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曾經問禮于老子的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又一位文化大師,他在2500多年前就極力贊揚老子是見首不見尾的神龍。拂去歲月的迷霧,理智地追尋其行蹤,客觀地分析相關信息,答案并不難得出——
從相逢村的來歷說起
我們說“老子悟道在焦作”,當然有客觀而科學的證據。
老子悟道在焦作的直接證據之一,就是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故事發生在焦作。據1986年10月出版的《孟縣地名志》的《政區聚落·城伯鄉·相逢》記載:“據傳,周時,孔丘為尋求周禮……在此與李耳相遇,傾心交談,日后(聚而)成村,取名相逢。”相逢村里至今猶存的崇圣寺,保存有老子、孔子相逢于相逢村的畫軸和雕塑。
據介紹,如今的相逢村所居之地,距離古沁河后津渡口僅一里之遙。當年古沁河兩岸的后津渡口就是如今的東后津村和西后津村。相逢村、東后津村、西后津村等幾個村名已經沿用了2500多年。
聽說孔子千里迢迢趕來拜師學藝,虛懷若谷、樂于提攜后進的老子到渡口迎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毫無疑問,這兩位世界級歷史文化大師在相逢村相逢的故事,無疑為老子悟道于焦作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證據。
老子之所以來到焦作,而不是回到出生地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也不留在曾經為官居住多年的洛陽,當然大有深意。這應該從焦作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說起。
焦作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遙想當年,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炎帝神農在此嘗百草,辨五谷;女媧在此煉石補天,團土造人;在如今的沁陽紫金山,傳說中的女媧補天臺、煉石場、造人場等遺跡,依然歷歷在目……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由此可知,焦作當時應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也是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老子之所以來焦作,與當時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據記載,當時正值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動亂年代,周王室已經江河日下,日暮途窮。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占“劉公之地”,周敬王驚恐萬狀,危在旦夕。晉頃公乘勢出兵“救援”,王子朝兵敗勢孤,遂搶劫了周王室的典籍逃亡楚國。時任“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自然難免“失職”之責,遂掛冠而去,悄悄地來到了焦作隱居。
老子來到焦作,飽覽焦作瑰麗雄奇的湖光山色,領略焦作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并結合曾經熟讀的周王室典籍,潛心研究,歸納概括,凈化升華,終于悟出了“道生萬物”、“上善若水”、“無為而治”等道理,最終以一部彪炳史冊的《道德經》,一舉奠定了道家學派的理論基礎,也為中國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也造就了老子悟道于焦作的千古佳話。
老子與東口村
據記載,東口村原為古溫城舊址,位居黃河、古沁河、濟水(豬龍河)交匯之處,曾經是一處舟楫云集、車馬輻輳的水旱碼頭。據村民介紹,老子離開洛陽之后來到東口隱居的故事,已經在溫縣流傳了2000多年。據說,老子在這里先后居住了20多年。 作者:李慶森【原標題:老子悟道在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