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好為古文,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后七子”領袖之一。李攀龍死后,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從明末起300多年間,《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是王世貞化名一說,幾乎成為學界公論。更衍生出小說《金瓶梅傳奇》,敘王世貞著書為父報仇的故事。近代,由于魯迅提出異議,因此蘭陵笑笑生的身份開始有了很多種說法。最近有人考證稱,金瓶梅主要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人,即蔡榮名、王世貞、湯顯祖。金瓶梅詞話初稿比較粗糙,是由王世貞的門客和好友、原籍浙江黃巖并在山東當過縣官的著名作家蔡榮名根據和王世貞一起討論列出的提綱寫的,后來曾請王世貞潤色和補充。王世貞是金瓶梅詞話的主要創作者之一,也是第一批讀者之一。金瓶梅的另一個版本則經過了江西臨川第一才子、大戲劇家湯顯祖的補充完善和評批。
清道光《修武縣志》“卷二故城考”中收有王世貞的《過修武有感》一詩,說明他曾到修武游歷過。全詩如下:
淮陰下廣武,張耳佐其師。
全趙俱脅息,強燕自風披。
忽逢龍準使,赤節費朝輝。
斥易兩雄師,脫若提嬰兒。
剪楚朝奏勛,夕乃失臨淄。
所以云夢游,遂成曲逆奇。
蒯謀豈不臧,帶礪乃吾期。
純心奉一主,加罪寧乏辭。
九族為君盡,千載令人疑。
此詩敘述了漢初名將韓信的豐功偉績以及他與漢高祖劉邦的離奇恩怨。王世貞來到修武,為什么會對此大發感慨呢?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4年,項羽將劉邦包圍在滎陽。劉邦向駐扎在修武的韓信求救,韓信遲遲不動。劉邦經過浴血奮戰,突出重圍,幾番周折,向北渡過黃河,當天傍晚趕到修武。這時只有夏侯嬰一個人跟隨著劉邦。在修武,劉邦聽說韓信和副手張耳就駐扎在附近。劉邦十分生氣,更何況韓信兵力日漸強大,已經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要借此機會削弱韓信的兵權。這天夜里,劉邦和夏侯嬰就在修武的傳舍(即旅館)里商定了一個奪取韓信兵權的妙計。第二天凌晨,劉邦獨騎馳向韓信和張耳的營帳。守營衛士攔住去路,劉邦詐稱:“我是漢王使者,有重要軍情向韓將軍報告。”劉邦進入營帳后,發現韓張二人還在酣睡未起,就收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接著,又用大將的旗幟召集軍中將領。韓信、張耳聞聽外面人聲嘈雜,起來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劉邦正在軍前發號施令。他們二人趕緊上前請罪,劉邦當面責怪他們:“身為大將,不知警惕,而且紀律不嚴,防務松弛。”于是宣布更換他們的職務:張耳堅守趙國地盤,韓信為相國,收集還沒有發往滎陽的軍隊,改道攻打齊國。
王世貞是史學大家,不僅熟稔歷史,而且有獨到的史識和史觀,并與詩歌結合創作了許多詠史詩。他到修武后,自然會想起韓信和劉邦的典故,因而有感而發,發出“九族為君盡,千載令人疑”的史嘆也就不足為奇了。□王保成【原標題:王世貞與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