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王司馬昂出生在博愛縣孝敬鎮(zhèn)孝敬村,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十三世祖,是項羽分封的18個分封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為殷王后所設(shè)的王都在距離孝敬村不遠的內(nèi)都村。
司馬昂出生在孝敬村的一個破廟里,當(dāng)年他的母親討飯到這里,在破廟的舞樓下生了他。生他的時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廟門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沒把他母子二人餓死。靠討飯,他的母親把他拉扯大,他后來參加了趙國的軍隊。楚漢戰(zhàn)爭時為奪得河內(nèi)的政權(quán),司馬昂立下了很大功勞,正像《項羽本紀(jì)》中記載的那樣:“趙將司馬昂定河內(nèi)數(shù)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nèi)。”
在孝敬村的四個十字街口,都有四個石羊,群眾稱為“石獅”,傳說為司馬昂誕生的信物。這四個石獅一個被埋在一個十字街口的電線桿旁。另一個在張村。孝敬村與張村相連,張村有個年輕人叫牛虎,他將石羊掂回家一只,練武功用了,現(xiàn)在還在張村。另外兩只在大巖村。與牛虎同時,孝敬村有個年輕人叫王楞,也是力大無窮。有一年,大巖村人不知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于是,王楞兩手提了兩只石獅到了大巖村。大巖村的年輕人看孝敬村有能人,便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這兩只石羊現(xiàn)在還放在大巖村。
博愛縣有11個村名、地名的來歷與司馬昂有關(guān),其中孝敬鎮(zhèn)7個、金城鄉(xiāng)2個,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司馬昂高尚品質(zhì)產(chǎn)生的地名,有兩個:孝敬村、扒莊村。因司馬昂對母親至孝,他在趙國當(dāng)兵以及被封為殷王后,仍不忘母親的生育養(yǎng)育之恩,母親去世葬于孝敬后,他利用戰(zhàn)斗間隙常回家祭祀母親,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東5里遠的扒莊下馬,跪在地上叩三個頭(一說一步一叩頭),步行到母親的陵寢處祭奠。為了張揚司馬昂的美德,人們便將生養(yǎng)司馬昂的村莊更名為孝敬村,將他每次開始叩頭的地方命名為爬莊,后人因爬字不雅,又將爬莊改為扒莊。二是由司馬昂王河內(nèi)產(chǎn)生的地名,共7處。據(jù)孝敬鎮(zhèn)內(nèi)都村村志記載,司馬昂王河內(nèi)后,在內(nèi)都建立了王都。司馬昂所建的內(nèi)都城,周長九里十三步,至上世紀(jì)50年代初仍保持完好。到了1958年,縣里組織修沁河堤,便將南城墻作為堤基,拆去東、西、北三面城墻,將土運到了沁河堤上。目前,唯存西城墻30米左右,被焦作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司馬昂被封為殷王后,許多官員前來朝賀。朝賀官員的駐蹕點形成了兩個村莊,叫東王賀、西王賀。王都的糧倉建在王都的東邊,后來形成了兩個村莊,叫東糧食、西糧食。后人因這兩個名稱太土氣,便更名為西良仕、東良仕。
《晉書·宣帝紀(jì)》載:“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nèi)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此官克年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昂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王立為殷王,都河內(nèi)。后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昂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變。量生潁川太守儁,字元異。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這段記載表明:1.司馬懿是司馬昂的十三世孫。2.孝敬里是司馬昂的家園,也是其子孫的家園。里,為行政單位,二十家為一里。
據(jù)漢東方朔所撰《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贊》碑載,西漢元朔三年博愛縣地屬安昌;東魏《武德于府君等義橋石像碑》載,博愛縣地屬武德縣;《唐故青州副使裴府君墓志銘》載,裴休的兒子裴滈葬于“河內(nèi)武德縣酒封村”。安昌、武德都是溫縣地名,在今天的武德鎮(zhèn)和武德鎮(zhèn)附近。這些史料證明,在這些歷史時期,博愛縣這塊地方隸屬溫,博愛孝敬村就是溫縣孝敬里。作者:魏美智【原標(biāo)題:博愛與司馬昂有關(guān)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