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三八席的前世今生
2014/12/3 9:04:25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三八水席起源于哪個朝代?產生在什么背景下?由于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的記載和整理,至今都是一個謎。
猜測一
跟武則天有關?
雖說三八水席是博愛縣的傳統(tǒng)飲食習俗,但因為三八水席始終沒有走出博愛,所以,除了焦作地區(qū)的人以外,河南其他地市的人聽到博愛水席通常會做出一副夸張的驚訝狀:“呀,博愛也有水席?”
博愛水席從什么時候開始興起的?產生于什么背景下?由于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的記載和整理,至今都是一個謎。
不過,自從跨入信息時代,就涌現(xiàn)了各類熱心于各類事物的網(wǎng)友。這類網(wǎng)友的基本特質就是對于他關心的事情必定死磕到底,無論有無必要,無論是對是錯。于是,博愛水席就出現(xiàn)了跟洛陽水席背景如出一轍的高仿版。這個高仿版說的是當時已年過七旬的武則天到懷慶府、博愛地界考察民情(武則天同學走的這個路線我從各歷史文獻里愣是沒找到),當?shù)毓賳T用民間水席招待女皇。吃膩了山珍海味的武則天,品嘗了熱乎乎、好消化、葷素搭配、清爽利口的博愛水席后,大加贊賞,便下旨將博愛水席引入宮廷,后又從宮廷傳回民間,一直流傳至今。
從民間傳到宮廷,又從宮廷傳回民間,這一圈兒轉的,真夠費勁的。再加上這一圈的輪回經歷跟歷史信息不太對稱,因此無論坊間還是學界,都覺得有點扯,相當不靠譜。所以,列位如果再看到網(wǎng)上諸如此類的荒誕話,建議關閉該網(wǎng)頁。
猜測二
跟水事有關?
博愛水席研究專家、博愛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博愛縣文廣新局局長張海生經過多年考證認為,博愛水席的出現(xiàn)很有可能跟當?shù)氐乃禄顒佑嘘P。
水事是古代人祈水、祈福,跟龍王爺有關的民間祭祀活動。長時間干旱缺水,或者發(fā)生洪澇災害,在沒有其他更好辦法的情況下,舉辦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跟龍王爺說點兒好話,給龍王爺供一些祭品,祈求龍王爺能夠開恩降雨或者不再下雨了,是古代人能想到的最好的心理慰藉方式。
古代人對祭祀這事兒特別敬畏,通常在舉行這樣盛大而隆重的祭祀活動時,除了做法事的大仙兒和敲鑼打鼓的儀仗隊外,舞獅子、滑旱船、小鬼摔跤等各類娛樂項目和娛樂隊伍是一個都不能少的。
好了,這就遇到一個問題了:祭祀活動結束后,管飯不?答案是肯定管飯。雖然飯錢由誰來掏我沒搞明白,但有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那時候的政府不是無神論者,所以對祭祀鬼神的事情和老百姓一樣,是相當敬畏和支持的。即便財政一時緊張,沒錢撥款,估計也會找?guī)准屹澲蹋缓蠼o個“某某商家承辦”之類的安慰話。
那什么樣的席面既看起來場面大,又能讓人吃飽呢?于是,當?shù)乩习傩站统浞职l(fā)揮聰明才智,把平時自家村上婚喪嫁娶、姑娘回門、女婿上門的各類席面綜合一起,便成了水事的專供宴席。久而久之,這種跟水事有關的宴席,經過演變,逐步發(fā)展成為后來博愛當?shù)氐囊环N飲食習俗——三八席。
既然跟水事有關,那么博愛水席算起來至少要有千年歷史了。
猜測三
源自洛陽神都?
從父輩起就以做水席為生的趙牛,是博愛縣城最有名的水席師傅。他認為,博愛水席極有可能是從武則天定都洛陽,洛陽水席一時名滿天下后,漸漸流傳到博愛的。
比如,博愛水席全席共24道菜品,分別是八個冷盤、八小碗熱菜和八大碗熱菜。而洛陽水席全席也是24道菜,只是這24道菜分解得更加詳細、精致,分為前八品、四鎮(zhèn)桌、八中件、四掃尾,是作為當時的宮廷大宴分制的,只有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外來使節(jié)才有資格品嘗享用,后來才逐漸流傳到民間的。當然,流傳到博愛后,博愛人又根據(jù)當?shù)厝说目谖丁⒘晳T做了一系列調整。
洛陽水席的最后一道菜品跟博愛水席一樣,也是雞蛋湯。但最早,洛陽水席的最后一道菜品是丸子(今天的菜名叫“碧波傘丸”),也就是博愛水席中八小碗的最后一碗:燴白丸。因為“丸子”的“丸”與“完了”的“完”是諧音,不吉利,于是,洛陽水席便在這24道菜之后又加了一碗酸爽利口的蛋衣湯(就是雞蛋湯)。一為清一清食者滿口的葷腥油膩;二來這蛋衣專取蛋黃攪勻了滴入鍋中,黃燦燦浮于碗上,圖個吉利。
如此看來,博愛水席在繼承和發(fā)展洛陽水席的同時,無意中把洛陽水席的發(fā)展、變遷過程也留在博愛水席中。
按照這個推論,博愛水席的年代至少可以估算到唐以后,也就是說,博愛水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
猜測四
山西居民大遷徙?
王軍,沁園春大酒店董事長,研究博愛飲食文化多年。他認為博愛水席的“出身”跟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兩次山西居民大遷徙有關。
山西居民遷徙背景
明洪武年間,懷慶地區(qū)兵亂蝗疫頻繁,百姓非亡即逃,土地荒蕪,人煙稀少。朱元璋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決定實施移民屯田的戰(zhàn)略決策,從山西洪洞縣移民于懷(即懷慶府)。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繼位,為鞏固中央集權,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直取南京,途經河北、河南等地,受到政府軍阻擊,反復拉鋸作戰(zhàn)達四年之久,中原地區(qū)百姓逃亡較多,朱棣繼位后兩次從山西和河北大明府移民于懷。至今,博愛大部分人的祖籍不僅在山西,就連口音也跟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口音比較接近。
山西平定“三八席”
平定縣的傳統(tǒng)宴席就是“三八席”。“三八席”是平定婚俗中謝婚的席面,是整個婚禮中娘家的重頭戲。整個席面用八命名,象征成雙成對、喜事逢雙;以四為基數(shù),取“事事如意,四平八穩(wěn)”之意。有八小碟壓桌四肉、四菜、四個大碗,每個大碗“帶”兩個小碗,跟一道點心,然后是四大碗湯和八小碗米飯。
平定“三八席”講究湯湯水水中的制湯,講究葷素搭配,食材絕不用“下水”之類,菜名絕不用炒字(與“吵”同音)。上菜講究“帶”,一大碗“帶”兩小碗,小碗后跟一道點心,叫“帶子上朝”。壓酒涼菜“鹵雞”打頭,寓意大吉大利、吉祥如意;“蓮菜”收尾,好事連連之意;“拔絲蘋果”代表幸福平安的日子長又長,“珍珠丸”寓意榮華富貴一生一世。
2011年,平定“三八席”傳統(tǒng)技藝被收錄第三批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基于博愛與平定兩地的口音、三八席的席面特點,王軍認為,今天的博愛三八席很有可能就是在明初的兩次山西移民大遷徙中被帶到博愛的,并在博愛歷經千年的積累、傳承、變遷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其實,無論博愛水席到底源于哪個朝代,有什么樣的歷史背景,王軍認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博愛水席養(yǎng)育了博愛人民,是這塊土地的驕傲。而博愛水席傳遞出的食材要葷素搭配的養(yǎng)生理念,以湯為本味的制湯理念,烹飪時火候的把控,五味調和、質味適中的“和”概念,都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生活智慧,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這些瑰寶的傳承、延續(xù)是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到守護的隊伍中來,才能實現(xiàn)的。 馬紅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