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山水畫大師郭熙
2014/12/3 16:06: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北宋山水畫大師郭熙,為國畫藝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尤其在山水畫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郭熙師成李成,但又繼承了前輩的優秀技法和經驗,采眾家之長于一身,同時又區別于前人形成自己的特點,郭熙的臨摹不僅求表面和原作相像而且求神似,郭熙反對因襲模仿,提倡“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覽”在藝術創作方面重視從現實中去提取素材和營養,深刻理解現實到大自然中去,“飽游飫看”用真情實感去創作好的作品。郭熙的作品在造境和經營位置等方面有很獨到的地方,吸收了前人的長處,又具有創造性的發揮。在繪畫技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鬼面石”“亂云皴”等技法具有獨創性,豐富了山水畫的技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郭熙過世后由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是我國山水畫重要理論,延用至今,為山水畫的理論基礎做出了貢獻。郭熙不愧是宋代承前啟后的一代山水畫大師。
郭熙是宋代杰出的山水畫家,有關他生平事跡的資料不多,有的已經失傳。郭熙是河陽溫(今河南孟縣以東)人,御畫院翰林待詔直長,F存較可靠的郭熙遺作中,有三幅題記寫明年代;《早春圖》和《關山春雪圖》都是熙寧壬子年(1072)所作,《窠石平遠圖》是元豐戊午年的作品。這與許多文獻中認為郭熙創作最旺盛的年代是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是相符合的。北宋初期繪畫方面從畫院來看,院內畫家大多是長于宗教人物;花卉翎毛和屋木;龍水等。
綜合郭熙在繪畫和山水畫理論兩方面的杰出成就來看,宋代郭熙不愧為一位承前啟后的藝術大師。從他的現存作品和他自己的理論都可以說明他雖更多的繼承了李成的技法,也同時從其他前代大師吸取了營養。并且由于精研現實,因而能夠融會貫通,綜合了前人的技法長處,用來表現自己獨特的感覺并發揮了比較多樣的情調和意界。
一.概述
1.北宋郭熙山水畫藝術概括
郭熙是宋代杰出的山水畫家,有關他生平事跡的資料不多,有的已經失傳。(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林泉高致集》舊本凡六篇,末一篇為《畫記》,述郭熙在神宗時受寵遇之事。但《王氏書畫苑》以下各本僅存五篇,《畫記》已不知道何時失去[可參看俞劍華編著之《中國畫論類編》650頁的按語])。郭熙是河陽溫(今河南孟縣以東)人,御畫院翰林待詔直長,F存較可靠的郭熙遺作中,有三幅題記寫明年代;《早春圖》和《關山春雪圖》都是熙寧壬子年(1072)所作,《窠石平遠圖》是元豐戊午年的作品。這與許多文獻中認為郭熙創作最旺盛的年代是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是相符合的。
北宋初期繪畫方面從畫院來看,院內畫家大多是長于宗教人物;花卉翎毛和屋木;龍水等。而在畫鳥畫方面,黃派風靡一時!缎彤嬜V》中關于黃居采有如下敘述;“既隨偽主歸闕下,藝祖知其名,尋賜真命。太宗尤加眷遇,仍委之搜訪名畫,詮定品目。一時等輩,莫不斂衽。筌;居采畫法,自祖宗以來,圖畫院為一時之標準;較藝者視黃氏體制為優劣去取。自崔白;崔愨;吳元瑜既出,其格遂大變”。
2.宋代郭熙同時期山水畫成就概括
崔氏兄弟和吳元瑜,也正是王安石變法時代的畫家。北宋早期畫院內較重要的人物畫家如王靄、高益、高文進等的作品,傳世及少,風格大致繼承前代。到了李公麟(1049—1106),他也是和王安石、蘇軾、郭熙、崔白等同時代的人物。早期院內富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有董源、燕文貴(燕文貴,宋太宗時高益薦入畫院。山水不師古人,而景物萬變,真實感很強;他的作品被人稱為“燕家景致”。)等山水不師古人,而景物萬變,真實感很強。一方面也說明在郭熙以前有一段時期,山水畫流行著對李;范二家的模仿,缺乏創造精神。郭熙是反對這種因襲模仿,提倡“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覽”。并且要“飽游飫看”而“磊磊落落”地來放手創造的。郭熙這種革新的努力并不是偶然的,應當和李公麟、崔白等在繪畫方面的新進展頗有聯系,而以王安石變法為中心的經濟;政治上的動蕩;變革和斗爭,也必然對文藝方面的革新有影響,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造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物畫意境的表現。
二.北宋郭熙山水畫藝術特征分析
1.潛心修學,臨摹古法
我們可以從幾方面看郭熙在山水畫方面的杰出成就。首先是他虛心學習前代大師,又勇于革新。“工畫山水;寒林,施為巧贍,位置淵深。雖復學慕營丘,亦能自放胸臆”!秷D畫見聞志》“初以巧贍致工,既久又益精深;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處,然后多所得。至攄發胸臆,則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木”。《宣和畫譜》“郭熙因為蘇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驟雨》,從此筆墨大進”!渡焦燃“河陽郭熙,以畫山水;寒林得名;蓋得李咸熙筆法”!端螌W士集》以上的材料都說明郭熙曾下過功夫學習李成的畫法,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李成的真跡傳世雖然非常少,但根據文獻記載,一致認為他是宋初最杰出的山水畫家之一。李成精通造化,意境清新,善于掌握氣候的特點和運筆精煉而生動。
2.真實感受,重視涵養
郭熙很重視在現實中吸收營養,并要求深刻理解現實,熱愛自然,作為自己創作的源泉。他還批評了那些沒有豐富的真實感受的人,郭熙主張“飽游飫看”的目的更要求能把各地山水的精華融會集中到山水畫的創作中來,“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鍾;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達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寬,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為得。”《林泉高致集》,“何謂所經之不眾多?近世畫手,生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咸秦者貌關隴之壯闊,學范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仝之風骨。這兩段話不僅使我們對于郭熙的藝術修養有更明確的認識;提煉與集中的原則,并明白反對自然主義的描繪方法。郭熙在選擇作品的主題方面明顯綜合了李成和范寬兩位前代大師的長處,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3.發揚傳統,注意造境
郭熙作品的主題很多著重表現大自然在不同季節氣候的特征,這不僅是李成和范寬二大師的共同特點,例如《早春圖》(《早春圖》原藏故宮博物院,被劫往臺灣。為現存的郭熙重要作品。絹本,159.1x108.9厘米。有款識“早春壬子年[1072]郭熙畫”,并有“郭熙筆”印章。《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為現存的郭熙重要作品。絹本,159.1x108.9厘米。有款識“早春壬子年[1072]郭熙畫”,并有“郭熙筆”印章!妒䦟汅懦蹙帯分。叢樹中有的枝干清簡而有生意,有的新葉初濃,較遠的山腳下有一層薄霧,似乎群山正從嚴冬的沉睡中醒來。再像《溪水秋霽圖卷》,(《溪山秋霽圖卷》絹本,淺著色。26x206厘米。據《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記載;此畫原有倪云林題簽;柯九思印及文嘉;王稚登;董其昌;陳盟等人的題跋,都認為不但是郭熙的真跡,而且是精品。在解放前此畫被奸商賣出國外,現藏華盛頓芮耳美術館。)
從現存的郭熙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他在造境和經營位置這一方面,有很獨到的地方。像前面談到的《早春圖》,近景、中景、遠景的奇峰怪石,重重迭迭,有的連成一片,有的孤標特聳,有的互相揖讓,回環起伏,變化多端。每一山巒上的樹木也有主有賓,或疏或密,或直或彎,在全畫起著聯系和點綴的作用。而近處有平池春水,峰巒湊合處有流泉飛瀑層樓高閣,成為最吸引人的核心部分。郭熙自己對山水畫造境的要求,不能僅僅使觀者感到“可行”和“可望”,還要做到“可游”“可居”。所以象這樣的山水畫,絕不局限于對某一真景的描繪,而是經過對自然環境的深切體會,再加以概括集中和苦心經營。正象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所說;“施為巧贍,布置淵深。
4.移位巧妙,凸顯氣勢
從郭熙的另一些真跡看出他更長于奇突大膽的構圖;例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幽谷圖》(絹本,168x53.6厘米),在一個豎長的畫幅中就是一片層崖迭嶂。在近處的大巖石的一側伸出幾株葉已全落的老樹,遠方重迭的峰頂,滿是點葉的樹叢;在下部巖石縫隙透出一股流泉。景物既簡單,又奇特,創造了一個雄壯而又幽秘的境界。郭熙善于創作大幅山水作品,他的大幅作品得到郭若虛和蘇子由熱衷稱賞,決不僅僅是由于畫面的巨大,而是由于能在巨大的畫面上,表現了豐富的內容和完美的新鮮的構圖,并且“筆力不乏”。從現存一些郭熙所作的卷軸畫來看,也是大幅居多,構圖各有特色;使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巨幅壁畫和兩丈多高的大屏條,會具有怎樣動人心魄的雄偉氣勢和豐富奇變的境界了。
我們再進一步探討郭熙在運用筆墨的技法上取得的成就,從一些前人的評論中,再結合現存的作品看,我們不難發現郭熙山水畫技法確實有著與前人不同的特色,例如說郭熙畫的樹,是用草書的筆法;有的枯樹枝向下彎曲,象鷹爪、松葉挺細像許多針攢集在一起。這在許多現存的作品上都可以找到證明。(《窠石平遠圖》,絹本,120.8x167.7厘米。畫左邊有題字“窠石平遠,元豐戊午[公元1078年]郭熙畫。”印章“郭熙圖書”。)說得典型化一些就是“鬼面石”和“亂云皴”。他的這些技法是富有獨創性的,但也可以看出它們和前輩大師技法的聯系。郭熙不但在繪畫方面繼承和學習前人的經驗和技法,廣學博覽豐富了自己的創作水平,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5.博覽群家,獨創技法
郭熙在《山水訓》里提出了“三遠”和“三大”的構圖創作法則,對中國山水畫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遠”不但說明山水畫構圖的法則和變化末葉闡明了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對象的透視現象和空間感。“三遠”主要包括“高遠”指在低處仰視的構圖效果和法則。“深遠”是從高處向側下方看的構圖效果和法則。“平遠”是平視的構圖效果和法則。“三大”指的是在山水畫中山和樹木及人的比例關系,這也是從表現的需要出發,為了要顯得山大,就要樹木畫小點,為了表現樹大,人就畫小點,因此中國山水畫里面大都不把人放在近處畫得很大,郭熙的說法比起傳說是王維所作的《山水論》,關于山和樹木及人物的比例關系說法要前進一大步,比較細致地說明了在繪畫上所以要這樣做的原因。
三.北宋郭熙山水畫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1.郭熙山水畫的歷史價值和借鑒
綜合郭熙在繪畫和山水畫理論兩方面的杰出成就來看,宋代郭熙不愧為一位承前啟后的藝術大師。由于精研現實,因而能夠融會貫通,綜合了前人的技法長處,用來表現自己獨特的感覺并發揮了比較多樣的情調和意界。宋代郭熙不僅是山水畫一位承前啟后的大師,而且有著不同前輩的藝術特點,由其子郭思為他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更是為中國山水畫的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影響至今。
2.郭熙山水畫的現實意義
其實我希望當今的畫家們能從郭熙身上有什么啟迪,如何面對傳統和發展,畫壇需要改革和創新,也更需要我們塌實的向前人學習,廣學博覽,采眾家之長豐富自己的創作,走出真正屬于自己特色的藝術道路。中國畫是我們祖宗留給我們的眾多無價之寶的其中一種,希望在我們手里能發揚光大,希望能更多的看到宋代山水畫大師郭熙說的,“可觀”“可居”“可游”的好作品,反映我們這個欣欣向榮的新時代,為中國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總結:現在中國畫發展需要變革,更需要引領中國畫的一代大師的出現,但如何變革如何發展中國畫的藝術特色,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很重要的,我在想應該看看古人對這問題是怎樣理解和去做的,在尊重藝術、繼承藝術的基礎上進行的,要經的起時間的檢驗,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糟蹋了中國的繪畫。我們希望通過對郭熙的山水畫藝術的理解和鑒賞,學習郭熙的學習古法,承前啟后,敢于創新的精神,更好的學習中國畫,發揚中國畫的精神!作者:李青松
注解:
1.(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林泉高致集》舊本凡六篇,末一篇為《畫記》,述郭熙在神宗時受寵遇之事。但《王氏書畫苑》以下各本僅存五篇,《畫記》已不知道何時失去[可參看俞劍華編著之《中國畫論類編》650頁的按語])。
2.(燕文貴,宋太宗時高益薦入畫院。山水不師古人,而景物萬變,真實感很強;他的作品被人稱為“燕家景致”。)
3.(《早春圖》原藏故宮博物院,被劫往臺灣。為現存的郭熙重要作品。絹本,159.1x108.9厘米。有款識“早春壬子年[1072]郭熙畫”,并有“郭熙筆”印章!妒䦟汅懦蹙帯分。)
4.(《溪山秋霽圖卷》絹本,淺著色。26x206厘米。據《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記載;此畫原有倪云林題簽;柯九思印及文嘉;王稚登;董其昌;陳盟等人的題跋,都認為不但是郭熙的真跡,而且是精品。在解放前此畫被奸商賣出國外,現藏華盛頓芮耳美術館。)
5.(《窠石平遠圖》,絹本,120.8x167.7厘米。畫左邊有題字“窠石平遠,元豐戊午[公元1078年]郭熙畫。”印章“郭熙圖書”。)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豫青網(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