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焦作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陳家溝陳氏太極拳斷而復續的故事(4)

2014/1/2 16:57:34 點擊數: 【字體: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陳家溝陳氏太極拳斷而復續的故事
陳氏九世祖陳王廷(1600-1680)。 (南方周末資料圖)

     陳照奎三回陳家溝

    1972年4月,國家體委武術處的張山從待了三年的山西屯留縣“五七干校”回到北京重操舊業。他剛回來,就遇上件讓他“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的事:中央辦公廳給國家體委發函,要求國家體委派人給日本友好人士古井喜實教太極拳。張山和同事李天驥一起,在北京飯店七樓頂,用一周時間給古井喜實教授了楊氏太極拳、太極劍和24式、88式太極拳。

    原來,1960年代周恩來曾當面向他推薦過中國的太極拳。

    整個國家的氣氛似乎都有所緩和。這年的5月12日到18日,安徽合肥舉行了“文革”以來首次武術邀請賽。張山去觀摩后,向國家體委提議,11月在山東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

    河南也決定在9月份舉辦省武術運動會,陳家溝組隊代表新鄉地區參加。陳正雷、陳小旺興高采烈,參加培訓,到新鄉接受“檢閱”。出發前兩天,他倆的名字卻被刷了下來。原因很簡單,是“黑五類子弟”。

    濟南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時,陳照丕已經臥病在床,最后只能由其族孫女陳愛英一個人去。也是這一年12月30日,陳照丕在溫縣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傷心之余,陳正雷和陳小旺一起發愁,該不該去找他們在北京的十叔陳照奎繼續學拳?

    陳照奎是陳發科的幼子。陳照奎所傳的拳架,用崔春冬的話說,“是陳發科窮畢生心血在老架的基礎上修改定型的,此架姿勢低,發勁多,難度大”,更多地在外形上體現了松活彈抖,一般被外界稱為新架,陳照丕所傳的拳架,一般被稱為老架。無論新老,同屬陳長興所傳的大架。

    “新架二路是最難練的。”陳正雷在2013年8月17日的弟子培訓班上,這樣評點其入室弟子王海軍主教的新架二路“提高班”。在廣州開館的陳正雷長女陳娟說:“海軍哥是我們的大師兄,我們就跟一家人一樣”。(見《名師不是有名的師父,是明白的師父》)

    1928年,陳發科被陳照丕推薦進京,即以其精湛的拳藝征服北京武術界,被譽為“太極一人”。陳照奎得其傳,照丕先生去世后,是當時陳氏太極拳僅存的碩果。跟陳照奎繼續深造學拳,對陳家溝的小伙子們而言,是最佳選擇。

    張蔚珍等村里的掌權者也想到了他。“我跟王西安等一起想辦法,通過焦作礦務局物資供應處處長吳秀寶,請吳在北京跟陳照奎講好條件,他答應在陳家溝教拳。”

    吳秀寶是個關鍵人物,他找陳照奎學拳,“給我們村里批了50噸硝酸銨,用他們的拖拉機來給我們耕地,那時我們村大豐收,吃上饅頭了。村里看到好處,支持太極拳。”陳正雷的回憶,補充了張蔚珍的講述。

    陳照奎回到了陳家溝教拳,他提了三個條件:第一,他離婚了,和孩子兩個人生活,一個人教拳,村里面得管兩個人吃飯;第二,管來往路費;第三,拿工資,那時一個月給80塊錢工資,“都趕上縣委書記了!”那是1973年春。

    第一次,他大概教了半年,誰都可以去學。隨后,他應顧留馨之邀,到上海去寫書。

    第二次,幾個月后,他從上海回來了。張蔚珍跟他商定,晚上其他人不能學,專教陳正雷、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四個人。陳正雷的記憶與張蔚珍略有出入:“大隊定了,晚上重點培養八個人,其中就有現在的我們四個、我大師兄陳德旺、陳立洲,另外兩個早都不練了。”

    為了把太極拳推廣下去,村里規定,白天在大隊有個大舞臺,陳照奎在上面教,誰來學拳都計工分,等于參加勞動,教到吃早飯時間,算2分,可參加分配。

    教了一段時間,陳照奎又去了鄭州教拳。據張蔚珍回憶,陳照奎第三次來,村里負擔不起工資,是縣體委給工資。牙膏、牙刷、香皂,都是體委買。

    一直到1981年,陳正雷等四個人跟陳照奎學了陳氏太極拳的新架一路、二路。那年,幾個人請陳照奎去焦作教拳,不久,他在焦作去世。

    至此,陳正雷等人算是將陳氏家族家傳的功夫,比較全面地繼承下來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方周末 2013-09-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