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公元前207年—?)是春秋末年晉國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一說為衛國人。姓卜,名商。人們尊稱他為卜子。他曾隨孔子周游列國。孔子去世后,子夏到魏國的西河講學,教授生徒。《禮記·檀弓》篇記載,曾子對子夏說,“吾與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間,(汝)退而老于西河之上。”這是子夏退老于西河最早的記載。他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收歷史教訓,防止臣下篡奪。他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等觀點。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學生,魏文侯也尊他為師。《史記·魏世家》載,“文侯受子夏經藝,由此得譽于諸侯。”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鑒》載,“文侯以卜子夏為師,四方賢士多歸之。”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典都是由他傳授下來的。
據傳子夏當年設教的地方在黃河中的飛浮山上。《雍勝略》載:“(飛浮)山在黃河中,俗傳與河水為升降,上有子夏石室。”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本《合陽縣全志》載:“飛浮山,亦距縣城四十里,在縣東河中,未出水面,或謂其峰似倒,而山根翻上,上平如砥。舊志云,俗傳與水為浮沉。新志(即《宰莘退食錄》原本也)云,今已沒,士人謂其有時而見焉。”這真是一座神秘無比的山!“浮山躍浪”為洽川八景之一,子夏設教于上,一定是看中了山的神秘和環境的幽靜。飛浮山自清順治丁酉歲(1657年)再次浮出水面后,至今再未顯露真容。一生堅持抗清的顧炎武先生《賦得子夏石室送康太乙歸夏陽》詩中有句:“子夏讀書室,臨河四望開。山從雷首去,浪拂禹門來。”曾在清雍正年間任漕運總督的合陽人張大有(1675-1730年)有一首《子夏讀書洞》詩:“孤嶼水中央,先賢退老方。河流沖不斷,云水郁蒼茫。勝地山川永,遺風歲月長。春秋多奧旨,親炙愧公羊。”隨著飛浮山的沉沒,子夏石室自然早已不存。清康熙年間又在洽川莘里村東修建卜子石室,以紀念這位古代的教育學家。清代合陽布衣詩人康乃心(1643-1707年)所撰《卜子石室記》碑文載:“康熙己巳,進士許公與其仲弟及李君、潘君,倡建石室于所居之莘里村東南。高可數丈,仰窺云漢,俯瞰河流,肖卜子其中,衣冠劍佩,威儀儼然。又于其上祀文昌、魁星,以應天象,昭文明焉。”康熙己巳為公元1689年,許公即許攀桂,莘里村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其仲弟即許攀麟。被譽為“漢隸精華”的《曹全碑》即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在其家后院打井時出土。他們倡建卜子石室的目的是延續子夏在西河開創的重教風氣,“諸生以時瞻拜,懷古興,思風雅,頌春秋,遺文俱在,班班可考。所云鄒魯文學,豈必游而求之他邦乎?士茍有志,通經學古,毋背其師說,是即圣賢所期待也。”(《卜子石室記》)石室外還廣植桃樹,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石室桃花”亦為洽川八景之一。石室在解放前坍毀,已無蹤跡。2005年,寓居山東煙臺的原《青海日報》總編、合陽人馬良驥先生從古玩市場上高價購得一幅攝于1933年的卜子石室照片,可與許秉簡《洽陽記略》中所繪的“石室桃花”圖相互印證,使我們能夠一睹當年卜子石室的風貌,也許洽川景區還會依據當年照片,重修這一建筑,既為人們緬懷子夏這位偉大的古代教育家提供一處場所,也為景區增添一處人文景點。
子夏去世后葬在合陽徐水南岸的大原頭,稱“卜子墳”或“子夏陵”。群眾把“卜子墳”音念轉了,俗呼“跛子墳”。清乾隆本《合陽縣全志》和成書于1928年的《合陽新志材料》對子夏陵均有記載。作者:史耀增【原標題:子夏西河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