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城人哄小孩兒睡覺時總愛唱催眠曲,這首曲子并不長,只有兩句,全文就是“哦,哦,瞌睡吧。老máo來了我打它。”,有時嚇唬小孩兒也用“老máo來了!”。老máo是什么?是鬼?是怪?抑或是獸?很少有人考究。其實這里的“老máo”既非鬼亦非怪,它是一個人!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后抵達長安。
開鑿工程的負責人叫麻叔謀,此人極為暴戾。他強制沿河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發了360萬人。同時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負供應民工的伙食炊事。因為勞動負擔很重,加上監工動不動就用棍棒毒打民工,所以不到一年,360萬民工死者竟達250萬人。開河督護麻叔謀到達寧陵縣境后患病,臥床不起,求醫診治。醫生說必須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后加入藥物,一起服食。麻叔謀讓人找來幾只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為“含酥臠”。寧陵縣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富有錢財但為人兇暴,他家的祖墳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時被發掘,就偷了別人家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殺死后砍掉頭和腳,蒸熟裝入食盒獻給麻叔謀。麻叔謀吃著這肉,香美異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分滿意,問陶氏,答道“不是羊羔肉,而是小孩肉。”。遂請河改道,麻叔謀無奈,就下令讓河道在經過陶家墳地時繞了個彎。后來此事成為公開的秘密。其他鄉紳得知陶氏的秘訣,也效法陶氏,偷盜鄉間小兒送麻叔謀以換取河道繞彎。一時,附近村莊接連丟失小兒,到處可以聽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哭聲。
運河竣工后,煬帝從洛陽順河而行,船至該段,河身多彎,煬帝的大船卡在河中。煬帝便問令狐達何故,令狐達即說出麻叔謀食小兒而改河道之事,煬帝大怒,遂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懲治他,派大將來護兒把麻叔謀逮捕處死。從那時起,沿河一些地方,黑天小孩一哭鬧,大人就說:“麻叔謀來吃小孩了。”時間一長,麻叔謀吃小孩的事也流傳越廣。以至從黑龍江到湖北安徽隨各地語音,演變出“麻猴”、“馬虎”、“麻祜”、“馬猴兒”、“麻佬”、“毛猴子”、“麻五兒”等說法。 開封語音中多有ao音,如茄子稱為qiào,孩子稱為hiào,筷子稱為kiǎo,瘸子稱為quào,同樣開封人把“麻子”稱為mào。老麻也就讀成了lāomào了。這大概就是汴人用來嚇唬小孩的“老māo來了”的來處。
晚唐文人韓偓寫的《開河記》中描寫了修河民工的悲慘生活和麻叔謀吃人的事,明末阮大鋮的《牟尼合》中也記載了這樣的情節。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蔡東藩《南北史演義》、《說唐》中也有類似情節。不知何故,正史中卻不見有關麻叔謀記載。碼了一片不登大雅之堂的字,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