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鼓樓(1906年)
開封鼓樓,中國最早的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鐘樓在今天鼓樓廣場原鼓樓的那個位置上,鼓樓在“拆樓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醫院門前,通向迎賓路口的位置,東西對稱,在一條線上,十分威嚴、齊整。
明代后期,河南巡撫認為鐘樓、鼓樓妨礙了巡撫衙門的風水,下令將鐘、鼓二樓上的鐘與鼓互相調換,鐘樓改為鼓樓,鼓樓改為鐘樓。
在卸鐘進行互換過程中鐘紐斷了,鐘從樓上掉下來,摔個粉碎。后來將碎鐵片熔化后重新鑄了新鐘,但新鐘發音遠不如老鐘響亮。 巡撫十分氣惱,但也無可奈何,只好作罷,但從此對鐘樓不管不問,任其破損、坍塌也不加修繕。
到了清代,鐘樓已經破損、坍塌得不成樣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撫郎廷相下令將鐘樓拆掉,從此開封就沒了鐘樓。拆下來的磚瓦、木料在大相國寺內建了藏經樓。
鐘樓存在的時候,那個地方叫鐘樓口,鐘樓拆掉以后,其處叫“拆樓口”(諧音錯叫為“車路口”)。
開封鼓樓一直保存了下來,但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時毀于戰火,只剩下了一個基臺,1976年,這棟在歷次的戰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革中屹立不倒的建筑,最終不幸被拆除。
今日鼓樓廣場已經成了聞名中外的鼓樓夜市。
鐘樓和鼓樓都是古代中國城邑專門用于報時或報警的建筑。古代里坊制城邑實行宵禁,早晚以擊鼓鳴鐘為啟閉坊門的信號。由于古代百姓沒有現代時鐘來掌握時間,于是,居住于郊野之外的人計時,全靠日圭和漏壺這種古老的計時方法來進行。而城里的人計時,則全靠官府設置的鐘鼓樓來傳遞時間信息。所以,凡是城邑,一般都建有報時或報警的鐘鼓樓。
日偽時期開封鼓樓
目前,保留鐘鼓樓的城市仍然不少,多已成為當地城市的標志性建筑。
一、漢代的“晨鼓暮鐘”與唐代的“晨鐘暮鼓”
中國的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只是至今我們還沒有見到漢代現存鐘鼓樓的報道。按照鐘鼓樓建立的地點或用途來分類,鐘鼓樓大致有兩種:
一種鐘鼓樓建在宮廷或廟寺大門之內的兩側,或宮墻后側。宮廷中建造的鐘鼓樓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唐、宋時期的長安、開封都是繁華的都城。當時,城邑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各自獨立管理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坊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皇宮的管理者早晚根據鐘鼓聲開啟宮門,城里的里坊管理者早晚也根據鐘鼓聲開啟各自的坊門。后來,宋代對里坊制進行了開放性改革,但鼓鐘制度卻延續了下來 。
自唐代起,鼓鐘報時制度改為了“晨鐘暮鼓”。直到元代,統治者也在北京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唐代寺廟內也設有鐘和鼓,到了元、明時期發展為鐘樓、鼓樓,兩者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擊鼓的方法是:早上先敲鐘后擊鼓,晚上先擊鼓后敲鐘。
另一種鐘鼓樓建在城邑的中心地帶,為的是讓鐘鼓發出的聲音傳播到極致,使城邑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清晰地聽到。開封“晨鼓暮鐘”的設置方式,應該是延續了漢魏時期城邑的鼓鐘報時方式。
鐘和鼓最早本是古代樂器,漢代以后才逐漸作為報時或報警之用。此外,封建王朝還將其作為舉行朝會、慶典時,節制禮儀的司樂來使用。中國古代城邑作為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多為兩層,三層以上建筑較少。古代鐘鼓制作很有講究,且聲音洪亮,傳播久遠。據說,在夜深人靜之時,遠在45公里之外的尉氏縣都可以聽到開封城里的鐘聲。
二、開封鼓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鐘鼓樓
開封最早的鐘鼓樓建在水南寺內。水南寺在古代浚水,即后來的汴水之南,與倉頡墓東南部的水北寺僅一水之隔,遙相呼應。水南寺是開封乃至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它的位置大約在開封老城北門的夷山鐵塔一帶。公元291年,古代西域王國于闐的僧人沙門無叉,在這里翻譯出了中國第一部漢字佛經《羅般若經》,使古老的水南寺更加名盛一時。據說,水南寺、水北寺在金、明時期被黃河南移時淹廢,鐘鼓樓自然也隨之被掩埋地下。1995年開封修高速公路取土時,曾在這一帶挖出古鐘一口,可惜被打個粉碎,后不知去向,實在令人遺憾。之后,開封大相國寺、國相寺(繁臺天清寺)都設有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