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開封

民謠里的宋朝

2013/10/24 16:37:25 點擊數: 【字體:


    歷朝歷代,因為政有善惡之別、人有美丑之分,百姓訴求得不到及時處理和疏導,便產生了大量民謠。《詩經》中的《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就是古老、經典的民謠。一個時代的民謠,如同這個時代的一面鏡子,能清晰地映照出許多比正史更加真實可靠的信息。例如,從宋朝眾多民謠中,隨手拈出幾首,當時的政情與社情、時弊與民怨甚至一些官場趣事與宮廷秘聞,均躍然紙上,一目了然。

    對好官的盼望,是帝制時代百姓的共同心聲。宋仁宗康定年間(1040年~1041年),西夏擾邊,戰火燃起,韓琦、范仲淹先后受命,領軍御邊。他們采取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羌、孤立西夏的辦法,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百姓歡欣鼓舞,故民謠曰:“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

    宋仁宗一朝,包拯以立朝剛毅、鐵面無私而聞名遐邇,因他曾任天章閣待制,百姓親切地稱他為“包待制”。公元1056年,包拯權知開封府,負責京城訴訟和治安。當時,打官司有一個規矩: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門遞交狀子,要由小吏轉呈。為使知府大人早些受理,許多人不得不上下打點、疏通關節,一場官司打下來,往往贏了官司、輸了銅板,得不償失。包拯坐堂開封府,卻一改陋習、大開正門,使百姓能夠直接上前陳述曲直、訴說冤情,既減少了百姓的打點費用,又準確地把握了案情,更縮短了審理周期,一舉數得。因此,京城迅速流傳這樣一首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打官司無錢疏通關節也沒關系,有包大人呢!

    好官少,酷吏多,是帝制時代的通病。那些通過投機取巧上臺的權臣,更是巧立名目、盤剝百姓。百姓訴求無門,只好編段子、傳民謠,詛咒貪官污吏,圖個嘴巴快活。宋徽宗在位期間,童貫、蔡京通過“花石綱之役”,幫助皇帝搜羅天下珍奇,深得宋徽宗信賴。他們結黨營私,打擊異己,禍國殃民。于是,便有了“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筒”指童貫,“菜”即蔡京,表達了百姓對奸臣和惡政的深惡痛絕。當時,朝廷不但橫征暴斂,而且賣官鬻爵。有一首民謠就直指這種貨賂公行的丑惡現象:“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宋代一千文銅錢為一索或一貫,大致相當于一兩銀子。民謠的意思是三千兩銀子可買一個秘閣官員,五百兩銀子可買一個地方通判,買官賣官都已經明碼標價了,可見當時官場風氣墮落的程度。

    公元1126年,金國屢屢舉兵南下,宋軍常吃敗仗。每當此時,皇帝便紛紛下詔,征求應變之策,做廣開言路的姿態。而一旦金兵稍退,皇帝便鶯歌燕舞、紙醉金迷,聽不進任何意見了。《宣和遺事》記載說:“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城門閉喻戰事緊,城門開喻戰事緩,諷刺了統治者的急功近利和蒼黃反復。

    還有些民謠甚至操心皇帝家事。公元1189年,宋孝宗讓位于兒子宋光宗,自己當上了太上皇,希望過幾年舒心日子。然而,宋光宗坐上皇位后卻一反常態,對深居重華宮的宋孝宗不但沒有正常的禮節,甚至一年多也不去探望。作為天下表率的皇帝,竟然在一貫標榜以孝治國的國度里不忠不孝,結果道路流布、家丑外揚。因此,民謠說:“汝亦不來我家,我亦不來汝家。”

    不過,民謠更多的是指向社會不公和正義缺失。帝制時代,作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既無地位,收入也微薄,萬一遇上災年,常常農田絕收、餓殍遍野。但即便如此,統治者卻依然過著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水滸傳》中的北宋民謠:“赤日炎炎似火燒,禾田垅畝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便反映了百姓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極度憤慨。

    民謠是草根百姓關注社會發展、關心國家大事的一種直抒己見的表達,是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和對社會不公現象的控訴。然而,對于帝制時代如草芥的百姓來說,統治階層的盤剝和壓迫,不會因為幾首民謠而稍有改變。在那個年代,百姓的控訴,顯得蒼白而又無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開封網 2013-05-28 作者:晏建懷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成語典故闡釋厚重開封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