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必須飛的,宋天亨根據風力大小設計了不同型號的風箏,他的風箏不需要助跑。賣風箏時,他看看自家門樓上掛的招牌旗,指點給顧客,今兒幾級風,適合哪一種。“你賣風箏試不試?”我問。“不試,不試有不試的道理。我的風箏,沒有不起的。”宋天亨有這份自信。
宋天亨扎的大老鷹,造型立體,飛到天上像真鷹,有一回還真把鄰居家的雞嚇得亂飛。
宋天亨有一女隨其學藝,“比著樣子能干”。宋天亨有一肚子想法,他想把“汴梁八景”扎出來,還想把墻上掛的“京劇臉譜”全扎出來。采訪一直持續到夜里,我先是和宋天亨的太太一起把他送到村東頭另一座房子里,然后,宋天亨的太太把我送到馬路上。送宋天亨走時,他完全像盲人一樣,拽著自行車后座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我看著提心吊膽,怕“宋室風箏”像張金漢的彩燈一樣,傳奇斷了尾巴,只余一聲嘆息。
開封還有一批同宋天亨不一樣的風箏藝人,他們多半有良好的藝術修養,風箏用料考究,制作精細。他們扎風箏是業余愛好,不以此為生,扎制的大多是比賽用和禮品用風箏,優秀者有薛文藝、張明、魏明倫、汪洋、任大同等。為什么會出現這么一批人?是因為開封早在1980年就開始舉辦全國性風箏賽事,比山東全國大賽還要早四年,為爭金奪銀,特意培養了一批能工巧匠。
開封風箏因此出現了兩種類型:一類以宋天亨為代表,是典型的民間風格,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愿望。另一種以薛文藝等人為代表,他們使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
古城放毫寓意多
全國公認的最好風箏出在北京、天津、濰坊三地,北京風箏是典型的宮廷風箏,雍容華麗,天津風箏格調文雅,濰坊風箏是民間風箏的代表,淳厚質樸。據多次參加全國比賽的薛文藝說,開封風箏,在全國也是小有名氣的。
放風箏以春天最好,宋天亨說:“一打過春,陽氣上升,風靜風正,說幾級風就是幾級風。不像別的季節,風亂。”于是,開封就流傳著這樣的民歌:“三月里,刮東風,姐姐領俺放風箏。放蝴蝶,放蜻蜓,四方蛤蟆尖肚蜂。還有一對鴛鴦鳥,放著放著姐臉紅。”
但在開封,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風箏。以扎制龍類風箏出名的薛文藝告訴記者:“民間玩風箏很盛。扎得好的玩,扎得不好的也玩。每天下午,在清明上河園、金明池,玩的人有好幾十個。”
放風箏在開封有許多講究,比如說放風箏是放病放災,放風箏就是“放”風箏,最后要把風箏線剪掉。掉到自家院子里的風箏也不能撿,要撿也要用磚壓三天才能動。《紅樓夢》里也有類似描寫:一個漂亮的大蝴蝶風箏掉到瀟湘館的竹林里,紫鵑要收起來,探春就批評她,“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諱”。黛玉也認為“不知道是誰放晦氣的,快扔出去,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
與這種習俗相反,有些地區最忌風箏斷線或掉落,認為會把福氣帶走。風箏落在誰家,會給誰帶來福音,風箏主人要千方百計討回,撿到風箏者就要在風箏上扎一個洞,再還給主人,表示已將福氣吉祥留下來了。
風箏與吉祥結緣,還可以從它的內容上表現出來。龍是最吉祥的神靈,開封人喜放的龍頭蜈蚣英姿勃勃,凌空騰飛。開封人喜放的鷹、鶴、燕、蝶等也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像宋天亨扎制的五只一套的蝙蝠,身繪紅桃,寓意就是五福,即“壽、富、康寧、修好德、孝終命”。
風箏是具有多重審美價值的民藝作品。民俗學者朱鷹說:“它有靜態美、動態美和空間美。”風箏的靜態美融繪畫、書法、工藝為一體,具有扎、糊、繪、放四藝,相傳“京制風箏有價值千金者”,本身是件藝術品。風箏憑借風力在高空飛動時,有靈動之美。尤其是老鷹、蝙蝠、蝴蝶之類的風箏,令人難辨真假,這種動態美正是風箏審美價值的本質所在。
從建筑美學的觀點,“開窗戶”不僅是為了透氣,更重要的是為了透過窗戶望出去,充分獲得空間美,是以小觀大?达L箏放飛,是大空間遠距離觀賞,是在無限的空間中獲得美感,是“以大觀小”!驹瓨祟}:“開封市井風情畫”系列之汴梁風箏(下) 古城兒女競鳶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