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燈籠張”亦稱“汴梁燈籠張”,為開封著名彩燈制作世家。“汴京燈籠張”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藝人張泰全的絕技。2008年,“汴京燈籠張”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第七代傳人張俊濤已建成了“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傳習所正在籌備建設中。同時,他也在不斷搜集資料,要編一本關于中華傳統彩燈的書,盡可能全面地展示傳統彩燈。
慈禧住開封 燈籠張出名
我們家祖祖輩輩居住在開封,先祖張泰全少年時拜師學藝,青年時代即為開封城內制作彩燈的能手,是“汴京燈籠張”的創始人。道光二十一年,開封遭黃河水患,張氏父子舉家遷至山東濟寧謀生,為人做彩燈,因技藝精良,生活無慮。后來,張家燈籠第四代傳人、我的曾祖父張弘被聘為河東河道總督府的附屬“活戶”(為官府服務,由官府使用的工藝匠人)。同治八年,曾祖父隨河東河道總督蘇廷魁返回開封。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抵達開封,入住開封行宮。河南巡撫松壽等地方官吏為取悅慈禧,事前對行宮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開封知府派我的曾祖父張弘率工匠裝修、布置行宮。我的曾祖父帶著我爺爺張嘉義兄弟幾個去行宮做幫手。據清史記載:“行宮陳設壯麗,慈禧入內瞻仰一周,儼然有內廷氣象,甚為滿意”。從此,張家名聲大振,汴京人贊譽為“汴京燈籠張”。
我父親張金漢8歲就跟著我爺爺學習燈籠制作,他做過鉗工、電工,懂得修表技術,后又師從畫家蔡得全先生習練繪畫。他在繼承家傳技藝的基礎上,又運用現代科技“聲、光、電”的新技術,創作出了幾百種新款彩燈,其中的千手千眼佛彩燈,有1048只手、1048只眼,獲1992年相國寺古都燈會和民間彩燈大賽一等獎。從那時起,父親一發不可收拾,全身心地投入到傳統彩燈的制作、研究和傳承上,直到2010年去世。父親60歲時學會電腦,他玩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軟件,連大學生都很佩服。他晚年身體不好,我特意為他搬了一次家,他卻把新家變成了又一個設計室,電腦、打印機、攝影儀一應俱全,他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我父親是積勞成疾,累垮的。
實現父親遺愿 擴大彩燈影響
我父親臨終前有三個愿望,一是建立“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二是建立“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傳習所,三是編一本關于中華傳統彩燈的書。為了實現父親的遺愿,也為了將中華民族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我辭去了公司財務部經理的職務,專心做傳統彩燈。處理完父親的后事,我就開始著手設計和營建“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2011年6月,彩燈博物館投入使用,現已接待了1萬多名中外人士,我義務為大家講解。父親的第一個愿望基本實現。
“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傳習所正在加緊建設中,計劃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投入使用。現在傳習所里還很簡陋,只有部分設備、工具和操作臺。至于編書一事,我并不急于成書。現在我搜集到的圖冊有一二十本,文字材料如果用A4紙打印出來,估計也有一米多高,我所獲得的信息目前仍在不斷增加,只有把這些基礎工作做細,才能把書編好。
以前我們家做彩燈是為了生計,現在制作彩燈是為了傳承文化。我肩上擔著兩種責任,從家庭層面來說,家族技藝需要傳承;從大的層面來講,這是一種社會責任,就是要呼吁更多的人來關注傳統文化。傳統彩燈是中國元素,是中華民族尋求認同感的標志性符號,尤其當外來文化包圍在我們周圍時,我更有責任做好、做強本土文化。
維護傳統民俗做好彩燈事業
中華民俗文化要復興,我覺得自己有很強的使命感,這是我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覺得沒有任何事情比做這件事更有意義。
文化傳播需要過程,這是一個浸潤的過程。我做傳統彩燈始終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投入自己的精力認真去做,二是用行動引起他人關注并參與到這件事來。只有喚醒大家共同的文化保護意識,大家才有可能點點滴滴地付諸行動,傳統文化才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我最近一直在進行關于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之間的探討,如何做到傳承,這是文化遺產面臨的普遍性難題。就彩燈制作來看,目前的市場、材料和較高的成本對傳承都有一定阻力。傳統彩燈要傳承下去,不僅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傳統彩燈的技藝,更要在此基礎上,加入時代的因素和符號,實現創新,讓彩燈適應市場環境而生存下去。所以,我的作品設計有一個總的原則,即傳統彩燈除了文化和審美愉悅之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能起到什么幫助。就是說彩燈要有實用價值,要用于居家生活之中,這才是彩燈的生命之源。
記得我父親說過“要干的事情太多了,就算不吃飯不睡覺也干不完”,我現在才深切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傳統彩燈是綜合藝術,更是民間技藝的綜合載體,幾乎所有的民間工藝都可用到彩燈制作上,感覺自己一輩子也研究不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傳統彩燈,來學習彩燈制作,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將中華民族的傳統彩燈傳承下去,讓彩燈的光輝照亮古城、照耀世界。本報記者 安娟娟 文 李蘭銀 圖【原標題:留得彩燈耀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