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清流關

宋太祖趙匡胤
滁州,雖是偏僻州地,卻屬龍脈風水,從這塊土地上先后走出三位開國皇帝:晉孝元帝司馬睿、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在三位皇帝中,瑯琊王司馬睿永嘉之亂逃亡到滁地躲避災難,由滁渡江建東晉登基帝位;明太祖朱元璋,建功立業于滁州鳳陽,屯兵十萬,由此建立大明江山;唯獨宋太祖趙匡胤,與滁州既非故土,也沒在滁州發跡,為何他的帝王基業卻和滁州血肉相連呢?
清流關大捷改變趙匡胤命運
滁州在五代十國時期隸屬“十國”中的南唐,是南唐國都金陵(今南京市)的江北重鎮。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為了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發大軍攻打南唐。首先攻打南唐的軍事重鎮壽州(今安徽壽縣),由于南唐大軍的堅守,后周雖然取得一些勝利,卻久攻未下。周世宗因而命令趙匡胤帶領一支兵馬攻打滁州,以分散南唐的兵力,對壽州形成夾擊之勢。
趙匡胤(927~976年)即后來的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縣)人,當時任后周的殿前都虞侯。他率領5000人馬首先在渦口(今安徽懷遠附近)打敗南唐守淮河的萬余人軍隊,奪取戰艦50余艘,然后渡過淮河,直奔滁州。
滁州西北20余里處的險隘清流關,為江淮之間交通咽喉。周世宗征淮南之始,南唐主李就命大將(江州節度使充行營應援使)皇甫暉和監軍(常州團練使充應援都監)姚鳳提兵10萬進扼其地,并隨時準備增援壽州。
趙匡胤帶領人馬晝夜兼程趕到清流山下,與南唐軍隊發生遭遇戰。由于后周軍對地形不熟,加上長途遠征,兵馬困乏,初戰失利。皇甫暉整頓軍隊退到滁州城下休憩,趙匡胤屯兵于清流關下,整頓兵馬,準備次日再戰。當晚,趙匡胤從村民口中探聽到附近有一位村學趙普頗有謀略,便輕裝簡從,親自前往趙普家中拜訪。趙普也聽說過趙匡胤的大名,彼此一見如故。趙普分析了戰爭取勝的三個關鍵因素:其一,皇甫暉乃是老將,趙匡胤根本不是其對手;其二,除了將帥謀略,影響戰局的關鍵因素還在雙方的兵力。正常情況下,數千人根本就不可能打贏十萬大軍;其三,趙匡胤軍隊剛剛經歷大敗,此時若交戰,沒有絲毫獲勝的可能。
趙普說:“我知道一條小路,在山的背后,可以直抵城下。現在正值西澗水大漲之時,可以由小路至城下,斬關而入。”趙匡胤聽說心中大喜,于晚飯后命令全軍銜枚熄火,乘夜色循小路涉西澗直奔滁州。南唐軍隊發現后周人馬時,皇甫暉大為驚恐,急令退兵入州城,斷橋自守。但是趙匡胤軍已席卷而至,緊逼皇甫暉于滁州城下。南唐軍隊人馬混亂,不堪作戰。最后生擒皇甫暉和姚鳳,攻克滁州城。
壽陽的將領聽聞滁州失守,軍心渙散。不久,壽陽被后周攻下。壽陽和滁州失去后,南唐的淮河流域全部歸屬后周,從此國力漸弱,最后只能投降后周。趙匡胤威名遠播,逐步成為后周第一名將。幾年之后,周世宗去世,隨即,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廢黜后周恭帝,建立北宋。
在滁州得到重要謀臣趙普
清流關大捷對趙匡胤固然重要,而最使他慶幸的是得到一位日后輔佐他的忠實謀臣趙普。趙普,字則平,足智多謀。清流關大捷后,趙匡胤封他為軍事判官。
按史書說法,960年春,傳契丹勾結北漢入寇。宰相范質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而兵行開封東北四十里之要道陳橋驛時,將士托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黃龍袍加身。趙匡胤在既成事實面前,從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過所謂“禪位”書而正式當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按趙匡胤的本性是不會從寡婦孤兒手中奪取政權的。但是誰煽動部將為謀富貴而擁立新主?趙普在其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這些事是舞刀弄槍的將領計慮難周的。所以,按政變的實際作用來說,這位從滁州戰役時就與趙匡胤聯手的趙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勛應獲頭功的。
杯酒釋兵權又一次展示趙普的才華。趙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將擁立,而趙普一再以石守信等執掌禁軍為憂,并說細察石等皆非能統馭部下之將才,一旦部下也來個黃袍加身,情況就不妙了。于是,趙普提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方針。趙匡胤立即制定了一整套加強君權、牽掣和削弱各方權力的政策與策略。
某日下晚朝后,趙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將領敘敘兄弟情誼。有點醉意了,他向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范變亂,不及你們做臣下的高枕無憂。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又說,假如你們的部下謀富貴而起事怎么辦呢?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田宅,為子孫立不可動之產業;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你們結為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故事。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
建“端命殿”頌揚滁州龍脈之地
清流關之戰,使得趙匡胤在后周軍中威信大增,為其后來黃袍加身奠定基礎。滁州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宋太祖的發端之地,大宋朝的祥瑞之地。而自古帝王凡起義及立功之地皆崇建浮圖,以旌示后人。而趙家與滁州一直有著不解之緣,父親趙弘殷(宣祖)在滁州養病;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的結發妻子尹氏(淑德皇后)是滁州刺史尹庭勛之女; 趙匡胤與部下趙普在滁州相識、相交。
宋仁宗皇佑五年,滁州判官王靖奏請在滁州建立太祖紀念建筑。朝廷在滁城天慶觀西側(今滁州一附小西校區)建立端命殿。興建趙匡胤的紀念建筑,在宋初應是一件大事,宋史有兩處記載。端命殿建成以后,除了供奉太祖趙匡胤的御容畫像以外,還把趙匡胤在滁州賜給部下王嵒的書帖刻在端命殿內的墻壁上。南宋乾道八年,滁州知州辛棄疾在滁時曾作《跋太祖皇帝賜王嵒帖》。
端命殿的紀念活動主要是祭祀趙匡胤,“初以兵馬都監一員兼管,至元豐六年,專差內侍一名管勾香火。每月朔望,州官朝拜,知州事酌獻。歲朝、寒食、冬旦至節,詔遣內侍酌獻。”朝廷對祭祀活動非常重視,剛建成時派兵馬都監官員一名監管,到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加派官員專人管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滁州的官員們都要前來供奉祭拜。每至春節、清明、冬至等時節,朝廷還會派官員前來供奉祭拜。
宋仁宗不僅建造端命殿,且在瑯琊山中瑯琊寺建御書閣,藏四朝御書,以藝祖立功發跡之所故也,“環寺多摩崖書,皆名人游者所題,自宋皇祐、淳熙、乾道以來有之”。(徐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