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個妃子
均居住開封一帶
傳說,黃帝有“四妃”。唐代司馬貞《史記·正義》記載:“黃帝四妃,像后妃四星。(西晉學者)皇甫謐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有跡象表明,這四個妃子均居住開封一帶。現僅以正妃嫘祖、次妃彤魚氏居住地為例加以說明。
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據漢代《史記》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這說明黃帝將“西陵之女”嫘祖作為“正妃”,娶到帝都“軒轅之丘”。
唐代初期《軒轅黃帝傳》對“軒轅之丘”所在地有明確記載:“帝娶于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1908年清代《辭源》也記載:“黃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這明確告訴我們:黃帝娶西陵氏嫘祖的“軒轅之丘”,在開封大梁。
而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卻有不同記載:“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因西晉皇甫謐“新鄭說”早于唐初“大梁說”,世人一般認為時間早的說法更合乎情理,所以“軒轅之丘”在河南新鄭的觀點占了上風。但從唐初、清代仍有史料記載“軒轅之丘”在大梁來看,皇甫謐的“新鄭說”并未被世人普遍接受。
讓人意外的是, 西漢王莽新政時期著名《新莽銅嘉量》銘文,為我們提供了“軒轅之丘”在開封大梁的新證據。銘文記載:“黃帝初祖,德幣于虞。虞帝始祖,德幣于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大意是:西漢王莽認為,黃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惠及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輾轉惠及(漢代)新朝。戊辰年(西漢初始元年,公元8年)歲(木)星運行到大梁上空,北斗星斗柄正指向蒼龍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繼承漢代的天下,擁有所有的臣民。
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十二個等份,與“十二支相配”,又與地上的“州城”地界分野相聯系,作為以天象變化占驗人事吉兇的重要依據。開封“星次”為“大梁”,是堯舜帝都所在地,也是大禹王都和治水的主要地區,古代應該屬于冀州管轄。據唐代房玄齡《晉書·天文志》記載:“冀州于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屬冀州。”其中“冀州”在河南焦作沁陽一帶。據郭繼英、史海南《歷史文化名城沁陽》記載:“沁陽歷史悠久,原始社會末期稱‘冀州’,屬覃懷地,商代稱鄂候國,屬敲內地,周為“那國”野王邑,秦為三川郡。”戰國末期魏國滅亡后,開封大梁曾再次歸屬“三川郡”陽武縣管轄。
黃帝娶炎帝后裔西陵氏嫘祖于大梁“軒轅丘”,體現了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的歷史傳承,與古代天文史料中的“周天”、“星次”方位,“地支”配“生肖”中的“酉雞(姬)”,“地支”配地上“州城”大梁的地界分野,以及“五行”、“五色”、“五方”文化中的傳統觀念完全相符,而西部黃帝陵的位置卻有背離這些傳統觀念之嫌。
黃帝次妃彤魚氏也居住于開封陳留一帶。據中國古文字學家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中“冓”與“冉”字條注釋:“冓象兩魚相遇之形,象以舉魚之形。”顯然,他視“冉”為“魚”的異形字。“彤”,由“丹”和“三撇”組成。“丹”也讀作“聃”,是指西周聃國一帶的“丹水”。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汴河古亦稱丹水,汴水的前身是丹水。”“彤”,從丹,從彡。“丹”指丹砂;“彡”指毛飾,本義應指“彤魚氏”用丹砂染制成的彩色裝飾物。
“彤魚氏”為魚族,是炎帝族系。“冉”,源出于西周姬姓。周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季載是最小的一個,人稱“老幺”,或“老季載”。據《千家姓》記載,幺姓的郡望在開封。應為“老幺”季載的后裔。老季載被封在冉國,故稱“冉季載”,又因“冉”與“聃”相通,也稱“聃季載”。老(聃)季載的國都在開封“老丘”,或稱“聃丘”、“丹丘”。“丹丘”,就是魏國襄王修建“麗華冠于一時”的宮殿“丹宮”之地。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汳水》記載:“于是好道之儔自遠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或覃思以歷丹丘 。”其中“汳水”,就是開封北部的“浚水”,也稱“汴水”;“太一(乙)”,是道教對升天后黃帝的代稱。“丹丘”,應在開封縣杜良國度里的“老丘”一帶。
“冉”姓是彤魚氏(圖騰為魚)的后裔。彤魚氏生下了夷鼓,一名蒼林。從姓氏上來看,夷鼓的“夷”,應為炎帝倉頡“夷門氏”的后裔;蒼林的“蒼”,也應為蒼(倉)頡的后裔,體現了炎帝孫女與黃帝通婚的客觀歷史,也表明他們是炎帝兒子“實(史)”,即倉頡史氏的同族。倉頡“夷門氏”,也稱“倉氏”,居住在戰國時期開封大梁夷門一帶,這里鐵塔下就是古代夷門山。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中有“子州北夷門山”的記載。歷史上曾經有一支倉(蒼)氏居住于夷門之南,地名稱“北倉”。1921年8月,這里曾創建“河南私立北倉女子中學”,現稱“河南大學附中”。
黃帝次妃方雷氏、嫫母均為炎帝西陵氏,不再贅述。
開封軒轅丘北
為黃帝姬芒去世之地
據西漢劉向《列仙傳黃帝》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升,攀帝弓及龍髯,拔而弓墜,群臣不得從,望帝而悲號。故后世以其處為鼎湖,名其弓為烏號焉。”其中“首山”,為上古時期的“天下第一山”。據史料記載,有資格稱呼“天下第一山”的只有“昆侖山”,昆侖山為“萬山之祖”、“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它是中國最早人文歷史所記載的日父伏羲、月母女媧居住之地,與“軒轅丘”同地,但比軒轅丘的范圍要大,其地域大致南到新鄭、北到延津、東到蘭考、西到滎陽一帶,后人多有延伸,現已成為當代意義上的“中原”地區。
“荊山”是黃帝鑄鼎的地方。漢代讖緯之書《河圖括地象》還記載:“荊山為地雌,上為軒轅星。”這印證了西漢劉向《列仙傳黃帝》中關于黃帝在荊山鑄鼎,升天后稱作“軒轅星”的記載。由于此山曾居住過炎帝后裔封鉅氏的先祖夔龍氏,所以此山也稱“荊隆山”,或“景龍山”。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北壁其門有三,從東曰舊封丘門,次曰景龍門,次曰金水門”。又據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河南二》記載:金代開封汴城“北面三門,中曰景龍,東曰安遠,西曰天波”。可知,“景龍門”是宋金時期開封三座北門的中間一座,與北部約17公里處的封丘荊隆宮鄉和25公里處的荊鄉相對應。
據南宋學者羅泌《路史·國名記己》記載:“胡子國歸姓。歸姓,夔出。”其中“夔”,就是指居住在封丘荊隆宮鄉一帶的夔龍氏。“荊隆宮”一帶在上古時期有盤瓠氏居住,“瓠”也稱“葫”、“狐”、“胡”等,所以“胡”地的澤,加水為“湖”。由于黃帝在此地“鑄鼎”,也稱“鼎湖”。據地理位置分析,“鼎湖”應該就是“黃池”,在開封北部直線約15公里處。
“烏號”,為黃帝使用的弓箭。據明末程登吉《幼學瓊林》記載:“琴名綠綺焦桐,弓號烏號繁弱。”名琴“綠綺”、“焦桐”,名弓“烏號”、“繁弱”,都是上古時期出自開封、封丘一帶的寶物。其中,“繁弱”為后羿曾經使用的名弓。西周時期被周武王從封父國(封丘西南)繳獲后賜給了魯國。戰國時期《左傳》有記載:周武王“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說的就是周朝將封父國的國寶“繁弱”賜給魯國君主伯禽的歷史。可見,黃帝之弓“烏號”,應與后羿之弓“繁弱”一樣出自開封、封丘。
中國道教協會《中華道藏全集 第四十五冊》也記載:黃“帝乘龍登天,與無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其小臣不得去者,攀斷龍器,及墮帝弓,小臣抱弓而號,因曰烏號弓……升天為太一君,又為軒轅之星。備黃龍之體,在南宮中”。其中“太一(乙)君”、“軒轅之星”,是升天后“黃帝”的代稱。“黃龍之體”,是五行理論在天文學中的反映,青、赤、白、黑四宮各一色,余黃色無所配。中央黃,本應以中宮配黃色,但中宮主要星座在紫宮中。據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記載:“紫宮者,太一之居也。”所以,以“軒轅之星”座與中央黃帝相配,稱為“黃龍體”。據戰國時期《鹖冠子·泰鴻》記載:太一為“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天用四時,地用五行,天子執一以居中央,調以五音,正以六律,紀以度數,宰以刑德”。說明紫宮為天神“太一”的宮廷,“太一”則是位居五方帝之上的“中央”黃帝;“南宮”名朱鳥,包括以下星宿:權、衡。衡指太微垣,是日、月、五星三光的宮廷。從文中來看,中央黃帝靈魂乘黃龍登天后,被安置在天宮的軒轅星座,即“黃龍之體”一帶。黃帝后裔便在地上與天宮軒轅星座相對應的“州城”大梁一帶,將黃帝遺體“羽化”后下葬在大梁的“南宮”一帶。
經過地理名稱調查,開封北部、封丘荊隆宮鄉黃池南邊約1公里的地方,至今仍有“南大宮”、“東大宮”、“西大宮”等地名存在,與傳說黃帝升天、羽化和下葬的“荊山”、“鼎湖”、“南宮”的地理位置和地名相吻合,應為黃帝羽化升天后下葬之地。
全國自認為黃帝“軒轅丘”的地理位置有數處。但與歷史人文資料記載相一致的地方如此之多,可謂絕無僅有,開封是其唯一。 (中)韓鵬【原標題:歸來兮 開封黃帝帝都軒轅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