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游宿于大梁
據(jù)鹿邑縣老子學(xué)會編印的《老子故里簡介》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其地先屬陳國,后亡于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歷鄉(xiāng)曲仁里(今太清宮鎮(zhèn))人。生于公元前571年,其父李乾,在東都洛陽王室任微職,但給少年李耳以讀書的好機會。成人后在王室當了一名‘征藏史’或叫‘守藏史’,管理朝中的典籍檔案資料,約當今的故宮檔案資料管理員。在天子召開大臣會議時讓他記錄,因職位低無座位,讓他依柱而記,故稱他‘柱下史’。”據(jù)《孔子家語》載: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東都以觀光為名,前去拜訪老子問禮(洛陽有問禮碑尚存)。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fā)生了爭奪王位之亂,老子看到此情,就辭職返歸故里苦縣,設(shè)壇講學(xué)修道強身。他既在家講學(xué),又外出到宋、齊、魯、曹等國講學(xué)修道。后于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又從家前往老子故里(今鹿邑)請教周禮。
后至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楚國滅陳國,老子遭亡國之痛,忍痛離家西游而去。
據(jù)《莊子·寓言篇》載:“陽子居南之沛。老子已西游,邀于郊,至于梁(今開封)而遇老子……”釋文中說:“陽子居往沛(今江蘇境內(nèi))在途中大梁見老子,二人同住旅店后,陽子居向老子施禮請教……”此旅店之處,據(jù)我市已故史地專家孔憲易先生說即今延慶觀一帶。后至魏惠王遷都大梁之后,莊周(莊子)幾次來大梁找好友惠施(魏惠王相)談?wù)撝螄溃嘣鴣砝献幼〉卦儐栠z事。后至東漢張道陵(后稱張?zhí)鞄煟┪魅ニ拇ㄐ薜乐埃鄠魉热ソ衤挂貑柪献游魅ヂ肪,之后沿著老子西游之路過今開封延慶觀一帶訪問。
后至宋代,老子同鄉(xiāng)、道徒陳摶被宋太宗召見至京師開封,賜他宮院不住,他要求住老子西游故居之地,今延慶觀一帶。后至宋太宗子真宗(趙恒)時,因其父親信奉道教,故專程前往今鹿邑對老子朝拜加封,后來又在今延慶觀處建道觀。此觀后至金、元時期,道家王(哲)、明代張三豐等均來此修道,已成為全國除鹿邑之外第二個道教圣地。道教源自中國,《道德經(jīng)》含有辯證哲理,如“無為而治”就是不圖名、不圖利。魯迅說過:不讀《道德經(jīng)》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xué)的鼻祖,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xué)家。
又如德國史學(xué)家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涸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又據(jù)當代史學(xué)家范文章在2008年《老人春秋》首期上載文曰:老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稱《道經(jīng)》,說的是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化之妙。下篇起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稱《德經(jīng)》,說的是處世之方,含人類進退之術(shù),蘊長生久視之道,合起來稱《道德經(jīng)》,也叫《老子》。
當今開封在弘揚宋文化之際,應(yīng)大力發(fā)展開封的道觀文化旅游業(yè)。老子與陽子居在大梁旅店相見之后,老子繼續(xù)西行至函谷關(guān),函谷關(guān)令尹喜夜觀星象發(fā)現(xiàn)天空中“紫氣東來”,他覺知近幾天會有圣人或奇人過此。沒幾日,有一老者白胡雪眉、滿面紅光騎著青牛過此,心中暗喜就是此人。尹喜恭敬地問后,得知此人是老子李耳,懇求老子留下,將道教真諦寫出留下傳世。看尹喜請求之誠意,老子便留下著上、下篇言道之意,共五千余言,后稱《道德經(jīng)》。
成書之后,老子謝絕求他長期留下之意,又西去入秦地傳道修行若干年,后卒于扶風(fēng),葬于槐里(二地均在今陜西境內(nèi))。至于老子壽終年齡,據(jù)鹿邑新修《鹿邑縣志》載:“李耳(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約471年,終年約百歲。他西游過大梁(今開封)時是51歲。”
孔子列國講學(xué)途經(jīng)今開封市轄境
據(jù)《孔子大辭典》載:“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終年73歲,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其父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其母顏征在。”據(jù)《諸子百家大辭典》載:孔子3歲喪父,17歲亡母,自此他就勤學(xué)好問、立志前進,于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司寇之職(相當于宰相)。在職期間,與主公政見不合,約幾個月離職而去。至55歲與弟子周游列國講學(xué)。他出國講學(xué)先到了衛(wèi)國,據(jù)新修《濮陽市志》大事記載:孔子先后4次適衛(wèi),向衛(wèi)靈公宣講“仁政”的治國主張,歷時8年之久,又至宋、陳、蔡、鄭等國講學(xué)。由于時處春秋大亂之際,講“仁政”、“德政”不治“時代癥”,故曰孔子不得志。他在外漂泊14年,至68歲(公元前484年)返回魯國與弟子著書立說,約5年,至73歲(公元前479年)壽終。
據(jù)新修《蘭考縣志》大事記載:衛(wèi)靈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孔子由魯適衛(wèi),過匡(長垣)至衛(wèi)國南鄙儀邑(今縣東11公里儀封鄉(xiāng)東北一帶),封人請見,后人稱其地為圣陵崗。
孔子過此是否到過今開封?筆者于上世紀80年代做郊區(qū)方志和地名工作時,曾先后幾次到今城東約10公里的劉莊村北古倉頡墓與造字臺遺址實地訪問。據(jù)劉莊村一位老先生說:傳說孔子還來看過倉頡造的字,說當時造字臺上有28個字,孔子看后一個也不認識,故有“倉頡造字孔子猜,28字一未開(28個字,一個亦未解開)”。這28個字在宋代《淳化字帖》上有記載,說其是古代少數(shù)民族彝族文字,非倉頡所造。倉頡造的字是象形字,此字已經(jīng)過專家鑒定,不是倉頡書的28個字。
據(jù)新修《杞縣地名志》載:孔子周游列國講學(xué),一次路過陽鎮(zhèn)、圉鎮(zhèn)鎮(zhèn),二地均有行宮圣跡記載,傳說自此去今新鄭縣。據(jù)《新鄭縣志》大事記載:“東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孔子游列國講學(xué)至新鄭國都東門外。”此事在上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時說:孔子在鄭國如“喪家之犬”,即指此地東門外。
魏惠王招賢孟子來大梁
據(jù)《諸子百家辭曲》載:“孟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其父早喪,母仉氏。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終年84歲。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學(xué)派的一位大師,史稱“亞圣”,是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創(chuàng)性善論’。”據(jù)《史記·魏世家》載:“魏惠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6年)來大梁。”新修《開封市志》大事記載是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0年)孟子游大梁(時間當以市志為準),魏王數(shù)(敗)于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魏惠王曰……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子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上下爭利,國之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孟子回擊了魏王不講仁義只講戰(zhàn)與利。“五十步笑百步”這個典故就出于此。因當時處于戰(zhàn)國時期,與孔子所處春秋時期一樣戰(zhàn)亂不止,而魏惠王要的是“法家”戰(zhàn)利之術(shù),“仁與德”不能解決當務(wù)之急,孟子看到后便離去。
魏惠王接見孟子在何地?大約上世紀90年代,河南大學(xué)宋史老師孔慶瓚在《汴梁晚報》上發(fā)表文章說:魏惠王接見孟子在今西郊金明池附近。見報后筆者問孔慶瓚,你父親孔憲易(當時已故)說是在“圣靈”之地接見,即古沙海“圣女淵”、今黑池北側(cè),該地當時有一座“霍山神”廟院(魏王從山西舊地遷來)。唐代天文學(xué)家李淳風(fēng)還來此觀測北極星。孔慶瓚說,他是據(jù)某名人上午坐車出南門、中午返回在西郊游勝景推算的地址,即今西郊金明池附近。他父子二人均已去世,魏惠王接見孟子在何地已成千古之謎。
綜上所述,雖據(jù)文獻,亦有個人認識,敬請史地專家學(xué)者賜教斧正!王宴春【原標題:老子、 孔子、 孟子與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