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閱讀中,沒有哪個詩人像蘇金傘那樣如此地惦念著開封,一生中為這個城市書寫了不少詩韻華章,他就像一把金色的大傘,將萬千情愫凝于筆端,傘下有《埋葬了的愛情》的兒女情長,傘下有《土的氣息》中原大地萬千農人的艱辛,傘下還有《登鼓樓》對開封的無限真情。他在《開封是我的故鄉》開篇寫道:“我住在開封,比住在家鄉的時間長,我熟悉開封,就像熟悉我的村莊一樣,我懷念開封,就像懷念我的家鄉一樣。”(《蘇金傘文集》)多少年了,一提到開封,他就十分激動,常常沉浸在往事之中……
少年汴京行 青年赴革命
蘇金傘1906年出生于睢縣,受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讀書。1920年的暑假,14歲的蘇金傘和同學結伴坐上開往開封的火車,立志報考河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競爭很殘酷,在2000多名考生中,只錄取40名。蘇金傘雖說竭盡全力應考,但他仍然心里沒底,出考場后一直提心吊膽。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之后,他從睢縣同鄉會搬進省立開封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書齋。
省立開封第一師范學校坐落在前營門街,它的前身是著名的優級師范學校。身著布衣的蘇金傘在這里不但遇到了名師,而且還融入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中。充實的學校生活很快就淡化了他的思鄉之苦。那時候,受五四運動影響,學校處于停課狀態,他和同學一起走上街頭宣傳抵制日貨,還在宋門、曹門等城門口檢查日貨,查到就燒掉,逮住販賣日貨的奸商就把他游街示眾。馬道街上的豐樂園原本是個劇場,那時卻成了蘇金傘等愛國學生的聚會場所,成了開封市愛國民主運動的中心。后來他們圍坐督軍府,請求督軍趙倜反對賣國條約,在遭遇軍警的棍棒后,他曾一度迷茫。
“在我的老師中,對我的影響最大、感情最深的自然是嵇文甫先生。”這是蘇金傘70多歲后,回憶在開封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說的肺腑之言。正是嵇文甫先生的鼓勵和引領,蘇金傘才走上了進步之路。在開封,他接觸到白話文和新詩體,眼界大開,思想更新,對新詩發生了興趣,有時激情上來,就想作幾句詩。有一年秋天的一個休息日,他和同學們到開封西郊去玩,沙丘上,莊稼收了,只剩下冬瓜,冬瓜滿身白粉臥在沙地上,葉蔓已稀疏。他即景生情,“生怕秋來,秋偏不知不覺地來了。”他來了靈感,回校后寫了一首詩,發表在?。這是他平生第一首變成鉛字的詩。一開始,他就選準了這種清新、樸實、自由的詩體。當時,蘇金傘除了愛好詩歌以外,還愛好美術和踢足球,他的美術是班上第一,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25周年校慶上專辟了一個展覽室展出他的畫。在師范學校的幾年里,他喜歡上足球,將豪情揮灑在球場上,因踢球踢出了名,蘇金傘還成了全校最好的運動員。在全市比賽中,每次都為學校爭得榮譽。除了踢球,他一有空就會看文學書籍和進步期刊。
投身大時代 詩歌驚天地
蘇金傘后來考上河南省體育美術專科學校。1926年,蘇金傘的家鄉發生了反對封建軍閥的農民武裝暴動,結果被殘酷鎮壓,許多村莊被血洗,無數農民遭殘殺。消息傳到開封,蘇金傘悲痛至極,以農民對話的形式寫了一篇散文詩,抒發暴動失敗后的心情,他把這篇散文詩命名為《擬擬曲》。雖然這篇散文詩幼稚,但卻主題鮮明,寄給創造社主辦的《洪水》雜志后很快就被發表了。這是他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第一篇作品,這篇作品標志著他詩歌創作生涯的開始。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蘇金傘在革命處于最低潮的時候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他在開封私立兩河中學任教時被逮捕,在獄中蘇金傘堅持寫詩并創辦手抄小報。1929年8月,蘇金傘刑滿出獄。出獄那天正值下雨,衣服都淋濕了,也找不到去處。后來發表在《現代》文學雜志1934年6月號上的《出獄》,就是寫他出獄時的真實情況和切身體會。蘇金傘出獄后,先后在私立東岳藝術學校、民眾師范學院、開封第一高中任教,1932年到河南體育場工作。從此,蘇金傘的生活才算安頓下來,詩也寫得多了。
1939年,蘇金傘到河南大學任體育教師。那時河南大學因日寇侵占開封而遷到潭頭鎮,學校里有不少共產黨員,政治氣氛寬松,抗日救亡運動非常高漲。此時的蘇金傘開始了詩歌創作的旺盛時期,創作技巧也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不論詩的數量和質量都提高了一大步,在全國性報刊上發表的詩越來越多!稛o弦琴》、《睡眠》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1946年《大公報》介紹蘇金傘時,說他的詩“諷刺深刻而又得體,當世無第二人”。
回憶開封城 最深故鄉情
從1920年走進開封到1948年,除了8年抗戰時期,蘇金傘都在開封學習生活,所以他對開封的感情是深厚的。在開封,他創辦并主編了《中國時報》上的《詩與散文》副刊,在開封,他兼任過北倉女中的教員,并與李蕤一起主編《春潮》文藝月刊,1947年,他們又一起在開封創辦了《沙漠文藝》月刊。
“可以說我的一生,在開封這一段是最重要的。”在《何時重回開封》一文中,他深情地寫道,“一提起開封,我就沉浸在往事中,難以自拔。說不出是什么滋味,苦辣酸甜都有,但已融合在一起,加以蒸發升華,只剩下甜蜜。”“開封,我太熟悉了,閉著眼睛也能知道走到哪條街上了,連開封的大風沙也覺得是美好的。”
1980年《梁園》雜志創刊,蘇金傘飽含深情地寫下《尋找》,詩人說:“我要到開封尋找我的童年/我的身高、體重、肺活量/以及血液的濃度、大腦的容積,都是開封給我完成的。”在詩人的記憶中,在開封他能夠找到在哪塊墻上夜半貼過傳單和標語,在哪家門樓里開過秘密的支部會議。“開封的哪一條大街/我沒走過千萬遍?”
1981年蘇金傘曾分別陪同張光年、葛洛、姚雪垠及曹靖華同志來開封,但都來去匆匆,留下太多遺憾。
20世紀30年代蘇金傘與夫人在開封留影。 作者:劉海永 文/圖【原標題:植根泥土無弦韻 尋夢開封鑄詩魂——著名詩人蘇金傘在開封往事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