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趙恒在京城汴梁去世,他的第六子趙禎做了皇帝,是為宋仁宗。宋仁宗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希望能開創北宋的盛世局面,因此,在對待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方面,宋仁宗總是特別細心,嚴格要求。
宋仁宗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不僅要保持卷面整潔,答題時若是出現錯別字、涂改等,除了扣分之外,嚴重者考卷作廢,取消錄取資格。
有一年,北宋王朝舉行全國大考。有一個來自四川成都的考生名叫趙旭。科舉考試完畢,趙旭自我感覺滿意,得意洋洋地和幾個同窗在汴梁城的一家茶樓里喝茶談心。趙旭興致盎然,在茶樓的墻壁上題了一首詩,來抒發自己興奮的心情。
果然,閱卷的老師一致向宋仁宗推舉趙旭為這次考試的“高考狀元”。
誰知道,趙旭雖然文采出眾,卻在考卷上把“唯”字的“口”字旁錯寫成了“厶”,這成了他這次考試的致命傷。
宋仁宗親自看了趙旭的考卷,在殿試時,宋仁宗當面向趙旭指出了他考卷上的這個把“唯”字的“口”字旁錯寫成了“厶”的錯字。趙旭卻不以為然,毫無認錯的意思,他辯解道:“這兩個字的字形相似,可以通用。”宋仁宗很是不悅,就親筆寫了“去吉”“呂臺”“私和”“句勾”這幾個字形很相似的字拿給趙旭看。然后,宋仁宗問趙旭:“這幾個字的字形也很相似,難道都可以通用嗎?你總不能把‘去吃飯’說成‘吉吃飯’吧?你總不能把‘呂洞賓’說成‘臺洞賓’吧?你總不能把‘私自’說成‘和自’吧?你總不能把‘句子’說成‘勾子’吧?”
趙旭被宋仁宗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于是,宋仁宗當即宣布,趙旭不予錄取,讓他回家重新寫字讀書,等不寫錯別字的時候再來參加科舉考試。
趙旭悶悶不樂地回到客店,非常沮喪地題詞一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唯’字曾差,功名落地,天公誤我平生志。”
后來,這次考試的錄取名單公布了出來,趙旭果然榜上無名。
直到一年后,宋仁宗想起趙旭因一字的錯誤而未被錄取的事情,才叫人將趙旭找來。宋仁宗和趙旭一起吃茶談天。閑談中,趙旭誠懇地承認了自己當初不該寫了錯別字而又不認真對待的錯誤,并真誠地向宋仁宗談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抱負。宋仁宗見趙旭志向高遠,文才卓異,十分賞識。不久,宋仁宗破格讓趙旭回家鄉四川做了一名官員。趙旭為百姓辦了不少的實事和好事,得到了老百姓的贊頌,也得到了宋仁宗的嘉獎。
趙旭因為寫錯了一個字而榜上無名,看上去是宋仁宗對科考中考卷的文字書寫要求非常嚴格。其實,答卷的書寫態度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人格和生活態度。趙旭隨意,宋仁宗認真,這個故事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