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開封

民族英雄史可法起步于黔東南

2014/12/16 8:45:32 點擊數: 【字體:

    才聞戰馬渡滹沱,南北紛紛盡倒戈。

    諸將無心留社稷,一抔遺恨對山河。

    秋風暮嶺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臺誰吊問,蓬蒿滿地牧童歌。

    這首詩是清初著名詩人吳嘉紀(公元1618~1684年,江蘇泰州人)漫游揚州前往城外梅花嶺憑吊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墓冢之后,寫的一首深寓感慨之情的七言律詩。

    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書兼大學士,在清兵大舉南下之日,南明政權內部忙于爭權奪利。而史可法卻以大局為重,在諸大臣公推他為內閣首輔的情況下,為了群臣和睦,一致對外,便主動退位,毅然放棄首輔職位,到揚州就任總攬各地軍務的督師之職。史可法率軍與清兵在宿遷一帶遭遇,收復了被清兵占領的宿遷。但由于明軍內的一些守將降清,如徐州總兵李成棟先是棄城逃跑,后來又降清為南下向導,戰局逆轉,清軍很快逼進作為南京北面屏障的揚州。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史可法率揚州軍民與圍城清兵展開浴血奮戰,終因眾寡懸殊,城破被俘,不屈被殺。清兵占領揚州后,大肆屠殺10天,血洗軍民80余萬,而被逼落井、投河和閉門自焚自縊者不在其內。其時全城遍地橫尸,慘絕人寰,史稱“揚州慘案”。當時正值夏天,尸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

    在吳嘉紀憑吊史可法時,史公的墳墓已經是荒涼不堪。詩人到此憑吊民族英雄,抒發山河淪陷的哀痛,斥責倒戈降清的叛將,詩中很巧妙地把英雄死后的時代的寂寞,墳墓憑吊的荒涼冷落,與回憶的辛酸、沉痛,眼前生活的黑暗、悲苦,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對讀者有很大的動情力。據說在清初寫這樣的詩是有殺頭之罪的。這里也可以看出由于吳嘉紀對史可法的景仰,因而這首詩顯示了民族志士與有正義感詩人的勇敢精神。

    作為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不僅有上述悲壯的史績,而且他的青少年時代還是從貴州黔東南的黃平縣起步的。

    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生于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一個官宦人家。他的先人在明太祖時做過錦衣百戶,官雖不高,卻是皇帝近臣。祖父史應元是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舉人,曾在沁州(今山西沁源縣)做知州。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調任貴州黃平(今舊州)知州。于是年僅12歲的史可法隨家人祖孫三代,千里迢迢,涉水跋山,舉家南遷來到偏僻遙遠的黃平舊州。

    史可法的父親史從質,從小體弱多病,一生沒應考,與功名官宦無緣,且治家無方,謀生乏術,毫無所為。萬里奔波來到黃平后,他的病軀幾乎成了史家的累贅。而可法的母親尹氏亦為平常的婦道人家,對兒子難以盡教育之責。于是培養史可法的責任就自然落到祖父史應元的身上。

    史應元為官清廉,在那“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昏亂官場,他是一位對黃平老百姓“有惠政”、“月俸外,囊無一錢”的少有的清官。他又富有文才,官務之余,常常帶著孫兒可法縱情舊州的“鼓臺仙境”、“銅頂鐵峰”等十六佳景。他寫的《鼓臺賦》,情文并茂,膾炙人口。有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祖父,可謂是少年可法的造化。

    史可法從小聰穎異常,大約五六歲時,即能在寒餒交加的境況下怡然誦讀。隨祖父到黃平后,已是初涉人生,而更通曉事理。于是祖父對他疼愛有加,耳提面授,把史家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的身上。這時的史應元已感夕陽即至,于是對少年可法更是嚴格督導,凡儒家經、史、子、集和歷代文學都要求他刻苦攻讀,廣泛涉獵。同時,還以其父病體之鑒教導可法要強健體魄,增強體質,方能耐勞負重。應元還在黃平周邊遍尋武林名師,聘之傳授可法,使他習拳尚武。一有閑暇,應元還給可法講授儒家思想,要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以愛國英雄岳飛、文天祥等人物為楷模,陶冶情操,磨煉意志,習文尚武,增長才干。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上強健的體魄,為史可法后來的事業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19歲的史可法躊躇滿志離開黃平回原籍大興應考,成為當年順天(北京)府第一名秀才。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可法中舉,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考中進士,六月任陜西西安府推官,后任戶部主事及員外郎、戶部都給事中和安慶知府等官職。他在戶部任上,管理國庫,籌集軍餉,經手大量錢財而纖塵不染。由于他德才兼備,為官清正,辦事干練,因而累官直至明南京兵部尚書。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史可法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督師揚州,于是就有了上文所記他指揮了震驚中外、名留青史的揚州保衛戰的偉績,從而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成為繼岳飛、文天祥之后,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如今,揚州梅花嶺史可法的墓地已不再是雜草叢生、荒涼寂寞。揚州人民在梅花嶺建立了史可法紀念館,其墓碑上刻著“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墓邊青草依依,終年常綠。紀念館內環境優美,銀杏參天,花木怡人。館內陳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正襟危坐,氣壯山河。還有神龕供奉史公神主和遺像,紅袍烏紗,栩栩如生。所陳列的史可法文物史料內容豐富完整。現在,紀念館已成為融歷史、文物、風景于一體的憑吊、旅游勝地,同時也是揚州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多少年來,梅花嶺畔史公墓前憑吊者比肩繼踵,絡繹不絕,許多文人雅士“進墓興哀”,借凌霜傲雪、一塵不染的梅花盛贊史公的崇高精神,留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頌詩,一篇篇優美的散文,一副副雋永的對聯。

    1962年,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員長還親自為史可法紀念館題詞寫了館名,郭沫若、趙樸初、陳叔通、劉海粟、吳晗、蔡廷鍇等名人還親筆題寫了頌揚史可法的詩詞、聯句。

    1991年10月12日,江澤民主席親自陪同朝鮮金日成主席去揚州史可法紀念館參觀。江主席在接見海內外賓客時,曾多次提及史可法,盛贊史公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說:“揚州城外梅花嶺,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發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

    如今,史可法青少年時代生活的故地黔東南,也升騰起極大的民族自尊心與愛國愛鄉情懷,勤勞智慧的全州各族人民,正以空前的熱情投身建設美麗、和諧、小康的黔東南。史公在天之靈若返游年少的哺育故地,定當感到欣慰與安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黔東南日報(2014-11-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