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開封

古都開封 百年書法(2)

2013/10/21 9:56:11 點擊數: 【字體:

 
    開封書法之所以在這一時期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時在開封的河南博物館功不可沒。當時的館藏文物僅僅次于故宮博物院。館藏碑刻僅魏碑有800余塊,所出版的館刊成為當時書法學術的研究陣地。館刊不僅刊有考古、館藏、考證等學術研究文章,還有書家唱和、雜論,我所見到的許敬參《契文卜王釋例》便是連載在20世紀30年代的館刊上。
 
    20世紀,開封的書法大家真如明星薈萃,雖無法說他們能領先于中國書壇,但這一時期的輝煌足以在開封文化的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二、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初是書法的凋零復蘇期。
 
    時代更替,而文化卻能得以傳承,新中國成立以后書法文化承前代書法文化之余緒并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70年代初,有影響的開封書家大都是清末和民國時期的“舊文人”。雖然他們曾受到“五四”以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但大多接受的仍是以儒、道等思想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當然,也有個別書法家接受過西方文化教育,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如李白鳳、郝世襄等。在這一段時間內,開封有較大影響的書法家有:靳志、許鈞、張樂天、關百益、武慕姚、李白鳳、陳玉璋、許成琮、李子培、張修齋、于安瀾、龐白虹、付隱戈、張仲甫等。除了這些在開封長期居住的書法家以外,還有許多書法家移居外地,如郭風惠、馮友蘭、董作賓、白壽彝、許敬參、蕭勞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封老一代的書法家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社會政治實踐活動。1957年反右運動擴大化,迫使他們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這次空前的劫難使他們遭受了難以想象的苦難。這一時期,開封書壇一片凋零。不少書法家失去了生活的來源,迫于生計,他們或擺攤為人代寫書信、或租賃圖書、或做小買賣,從事著與書法藝術毫不相干的營生。在謀求生計或做事之余,唯一能夠排遣郁悶的是他們苦心經營的書法藝術,他們躲進自己的小屋悄悄研究。如李白鳳先生自1957年后開始從文學、戲劇、音樂研究轉向史學、古文字和《周易》的研究,著有《東夷雜考》等著作,又如武慕姚的《書法韻語三十六首》、《歷代碑帖過目隨記》,高文的《漢碑集釋》等。
 
    當然,這時的書法家之間也偶有書法交流或唱和,以苦中求樂。
 
    然而,開封畢竟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書法藝術積淀,許多開封市民熱愛書法藝術,字寫得好的老先生仍受到人們尊敬。在開封這樣一個濃郁的熱愛書法的氛圍中,書法家們開始了有組織的書法活動,1959年,開封市政協成立了“書畫組”,老書法家們編寫了一些普及書法的小冊子,并出版了初學者學習書法的字帖,在幾近荒蕪的“書法土地”上,它們如同甘露潤澤了幾代學習書法者。這是建國后開封最早的書法組織,它對河南乃至全國書法界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1958年,靳志、許成琮的作品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首屆中國書法展,并出版了展覽作品集。然而,像這樣參加國際間書法交流、參加書法組織的人并不多。
 
    “文革”初期,老書法家們再次受到了沖擊。不過,由于大字報成為當時派性斗爭的主要武器,書法藝術中的實用價值在“文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當時的大字報鋪天蓋地,而在開封的鼓樓上的大字報成為開封書法家們最大、最有影響的作品展示。一些市民常常去抄寫鼓樓上的大字報,從極富政治色彩又極具時代特點的大字報和詩詞中去學習書法、學習文學、學習政治。當然,書法藝術本來就是線條的藝術,在抄寫大字報的同時也得到了藝術欣賞的滿足。筆者在這個時期也懵懵懂懂地常常去欣賞這些大字報,其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這個時期,以毛澤東詩詞為內容來書寫作品成為最流行的書法創作,這從以后的書法出版物上可以得到證實。如開封書法家協會最早的書法刊物《梁園書壇》所發表的老書法家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是毛澤東詩詞,如張修齋的《水調歌頭·游泳》、張仲甫的對聯“飛雪迎春到,新潮逐浪高”、高麗虹的《卜算子·詠梅》,甚至他們的作品用印都是“毛主席萬壽無疆”。
 
    20世紀70年代初,開封便開始不斷舉辦書法展覽,各地市之間也開始進行了小范圍的書法交流,并舉辦了書法學習班。成立了“文革”后最早的書法組織,如“開封書法研究會”。自此,一些有影響的老書法家頻頻出現在展廳和學習班上。在他們的周圍也聚集了開封書法家的中青年一代,至此,開封書法隊伍開始不斷壯大。可以說,開封書法隊伍的發展和書法藝術的發展在當時都走在了全國書壇的前列。
 
    三、20世紀70年代以后是書法藝術升華期。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封書法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氛圍,開封的老書法家牛光甫、靳選、張本遜等以及起步較早的中青年書法家王澄、王寶貴、陳國楨等開始走出開封,與外地書家進行交流。開封大相國寺、龍亭、汴京公園等院內也常常在節假日為群眾舉行一些書法表演活動,筆者作為書法愛好者也常常去觀看那些老先生以及青年書法家們的書法創作。這種在開封的景點經常性舉辦的書法活動表明了一種群眾性的書法熱潮在開封悄然興起。
 
    鑒于群眾對書法藝術的熱情和眾多青年對書法學習的渴望,開封市群眾藝術館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辦了“書法學習班”,一些老書法家兼任書法班的老師,如牛光甫、龐白虹、靳選、韓偉業等。同時,他們先后舉辦了規模較大的書法展覽,大相國寺的書法展覽參展作品之多、龍亭大殿展出的作品幅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筆者認為這可以成為開封書法熱潮的興起、開封書法百年第三個時期的開端。全國書法熱潮的興起是以1980年在沈陽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和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為標志的,可以說,開封書法的熱潮是先于全國書法熱潮的。
 
    20世紀70年代,在開封有著較大影響和活躍在開封書壇的老書家如武慕姚、陳玉璋、李白鳳、傅隱戈、牛光甫、龐白虹、郝世襄、桑凡、靳選、劉庚三等,他們對當代開封中青年一代書家的培養和開封書法的迅速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正是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開封眾多的書法大師級的人物,正是他們,這些塑造“開封書法”的基石,為“開封書法”這一品牌奠定了基礎。當代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開封中青年書法家,直接受益于這些老先生們。正是這些老先生們的教誨,才使他們的書藝、學問、修養等方面皆有收獲。當代開封一些知名的中年書法家們每當談起過去求教的日子時,心中總是感慨萬千。
 
    1979年,在開封展出了由上海《書法》舉辦的“全國首屆群眾書展”的獲獎作品。開封的書法家王澄先生的康體《鑒真遺志》獲得了一等獎;桑凡先生的小篆獲得了二等獎;張本遜先生的魏碑楷書獲得了三等獎。這次展覽在全國都引起了轟動,不似今日頻繁的書法展賽使獲獎的書法家們都麻木了,書法愛好者也都麻木了。
 
    1983年,上海《書法》舉辦的“全國首屆篆刻展”,開封書法家王寶貴、王勝泉、尚仁義等獲獎,桑凡先生被聘為篆刻展評委。
 
    1982年,開封書法工作者協會成立,牛光甫先生任主席。協會成立不久便出版了《梁園書壇》,并舉辦書法篆刻學習班和“開封市首屆書法篆刻展覽”。這次展覽是開封書協成立后對開封書法第一次較大的檢閱。參展的書法作者中既有老一代的書法家,又有中青年一代的書法家,形成了開封老中青書法藝術的梯隊。牛光甫、靳選、桑凡、李逸野、石如燦、韓偉業、孟舒青、劉庚三等一些老先生自覺地承擔起了培養年輕一代書法家的任務,在協會組織的多次青年書法家學習活動和“創研組”以及“三八書法班”的活動中,常常能看到他們講課的身影。除了這些老先生,中青年書法家如王澄、王寶貴等為青年書法愛好者進行授課和指導。李逸野、王寶貴、周俊杰等還為河南書法函授院編著書法函授教材,為河南書法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封中青年書法家王澄、王寶貴、陳國楨、周俊杰、王勝泉、尚仁義等迅速在全國書壇嶄露頭角。河南省第一屆“中原書法大賽”、“第一屆墨海弄潮展”奠定了他們在全國書法界的地位。同時,也打出了“中原書風”的大旗。中原地區,民風質樸,傳統文化深厚,加之北方人淳樸、豪爽的氣質,因而在藝術審美上也趨向于質樸、雄渾的書風,對于老子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情有獨鐘,所以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相同或相近的藝術審美追求,從“首屆墨海弄潮展”的開封的作品上也能很明顯看到這一點。
 
    20世紀80年代末,開封書法工作者協會改為開封市書法家協會,王寶貴任主席。20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90年代,又有一批中青年書法家在全國書壇迅速崛起。數屆全國書展、“墨海弄潮展”、“中原書法大賽”,奠定了他們在開封、在全國書法界的地位。由于有些書法家在全國書展屢屢獲獎而博得“獲獎專業戶”之美譽。這部分中青年書法家之所以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數屆全國書法展中均獲得佳績,與開封老書法家所澤被的這片藝術土壤是分不開的,尤其是直接受教于牛光甫、桑凡、李逸野、韓偉業等先生,故能在藝術上突飛猛進,使得全國書法界對開封中青年書法家刮目相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 2009-1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