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山水畫創作的超越,他在名山大川里用心感悟著。特別是在深秋時節的太行山區,溝底山梁掩映著干枯的林木,錯落的村莊,歪斜的槐樹,潺潺的流水,眼前的一切,讓他如醉如癡。他借助自然物象尋找著傳統與現代山水畫的默契。他就是我市山水畫家徐峰濤。
已屆不惑之年的徐峰濤,畢業于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他在繼承傳統山水技法的同時,大膽創新,作品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筆情墨趣,從筆墨的幻化中折射物象,從線條的虛實上努力探索,從用筆的輕重緩急上表達情感,他的作品常透出高遠古樸、蒼茫空靈的意境,給人以美感和震撼。他的作品中,每一處細節都張揚著對人生、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重視傳統,更注重“師法自然”。他深知,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怕艱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到達最后的勝利。于是,他在名家指點下,刻苦學習,一絲一毫都不敢懈怠。他比常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每一個簡單的畫面,他用筆極其精心。長年累月的積累,在一次次歷練中,他的山水畫技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他創作的國畫《家園》以龐大的氣勢、精湛的畫技獲得中華杯中國畫大賽金獎。
長期艱苦的創作歷程,讓徐峰濤深深知道,要想在畫作中表現出自己的風格,必須走出去,深入大自然中了解更多的、不同的山水特色,這樣才能“胸中有丘壑”、“下筆如有神”。從天涯海角到桂林山水,從西南邊陲到長江三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美景中,他陶醉了。這期間,他創作了一大批山水畫作品。每次展出,欣賞者常感到一種磅礴之氣撲面而來,其氣韻之生動、筆墨之渾厚、意境之深遠,令人贊嘆不已。他創作的《雷過溪山碧云暖》,意境高遠,濃墨酣暢淋漓,淡墨朦朧神秘,道出了山水畫的飄靈之感。他創作的《路分溪石夾煙叢》浸透了傳統功力,體現了他醉情山水的情韻。
時光荏苒,10多年過去了,徐峰濤浸潤在自己營造的山水畫世界中,遠離喧囂,精心創作。他的個人傳記先后被收入《中華文人書畫經典》、《世界名人錄》、《現代中國美術通鑒》等書。5月29日,記者采訪了他。提及創作心境,他說創作時完全進入忘我的境地。他在酣暢淋漓的山水畫中,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談到今后的創作,他深情地說:“我相信一個人的胸懷有多大,他的成功就有多大。我會在創作山水畫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本報記者 楊杰【原標題:放懷山水 寄情筆墨——記畫家徐峰濤的山水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