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仕元后,趙孟頫曾有一段衣錦還鄉(xiāng)、才子佳人的故事,后來更有一段欲風(fēng)流卻未得逞的故事。話說趙孟頫自京城回到江南湖州身親,在某寺廟見到一幅墨竹圖,很是欣賞,打聽之下,方知畫家是才女,兼善詩書,名管道升。這可是名門之后,大家閨秀,先祖乃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趙孟頫與管道升相見,眉目傳情,互為傾慕,以藝相交,終成正果。
但趙孟頫也不能免俗,婚后約二十年,他欲納妾,給妻子寫了一首小曲:“我為學(xué)士你做夫人/豈不聞/陶學(xué)士有桃葉桃根/蘇學(xué)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有何過分/你年紀已過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其妻也善曲,回了他一首:“你儂我儂特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忽然喜歡啊/將咱兩個一起打破/用水調(diào)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趙孟頫讀之又羞又怕,只得斷了此念。
從符號學(xué)觀點看,這兩首小曲的所指都是那“不在場”的含義。若說鄭思肖的幽蘭無根亦無土,是符號的能指不在場,那么趙孟頫的小曲便是符號的所指不在場。趙孟頫并未納妾,正因其不在場,才寫了這首小曲來向其妻示意,欲使“不在場”變?yōu)?ldquo;在場”。其妻解讀了這符號,洞悉了不再場的意義,也以小曲相復(fù),意指另一個不在場的可能性,即末尾一句,以警告其夫。趙孟頫讀懂了這小曲背后不在場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場的后果,不得已打消了納妾的念頭。
關(guān)于符號所指的“不在場”意義,趙孟頫還有一段名畫故事。他有個好友叫周密,吳興人,是杭州一帶文人圈里的名家,以寫作《武林舊事》等地方志而聞名。周密是個隱逸者,不事新朝,卻廣交宋末入元的文人,與趙孟頫過往甚密。周密的原籍是山東濟南,但他從未回鄉(xiāng),不知故土風(fēng)物。南宋滅亡后,隱居杭州的周密越發(fā)想念北方故土。1295年,適逢趙孟頫從北京回杭州探親,周密便向他問及濟南。趙孟頫到過濟南,他向周密講述了當(dāng)?shù)鼐拔镏溃⒆鳟嬕环噘洠枥L濟南山水,以寄思鄉(xiāng)之情,畫名《鵲華秋色圖》。
這是中國繪畫史上極重要的作品,可謂精品中的精品,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山水橫卷,描繪一片濕地,遠處有兩座青綠點染的山峰,左峰飽滿平圓,稱鵲山,右峰堅挺高聳,叫華不注山,時為濟南名勝。山前水邊有不少綠樹,掩映著秋日下金色屋頂?shù)姆可,該是鄉(xiāng)居和別墅。
此畫筆墨精美,但畫家本人卻看重其山水之外借景寄情的價值,說是“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丹青即青綠山水,遠愁當(dāng)是周密的懷鄉(xiāng)之情,但又何嘗不是趙孟頫本人的懷舊之情。盡管畫家進京仕元,但他畢竟是宋室宗親,內(nèi)心隱情不足為外人道。用符號學(xué)術(shù)語說,由于這幅畫作于杭州而非濟南,因此,畫中的鵲華二山,皆是符號,其所指并“不在場”。
在個人的層面上說,為了繪制這幅畫,趙孟頫得以回憶異地所見的山水景色,而秋色易逝,這山水便包含了傷時之感。同樣,周密觀賞這幅畫,也可以憑想象來享受異地故鄉(xiāng)的美景,同時也體會悲秋之情。在家國的層面上說,這幅畫的價值不僅是空間上的異地相思,而且是時間上的異世相思。大宋江山已然不再,若說畫中鵲華二山的所指意義是兩宋王朝,那么這個意義不在場,因為改朝換代,逝者如斯,畫家只能以山水符號來指涉這不在場的意義。異地山水只能遙望,昔日山水不可復(fù)得,所以畫家稱“鵲華秋色”為“遠愁”。
這幅畫可能還另有一個“不在場”的意義,這就是畫家借“鵲華秋色”來辯白自己并非“貳臣”,而是心念大宋江山;蛟S,這才是他心懷“遠愁”的真正含義,只是寄人籬下,不可明言,唯能寄情山水。
也正因此,后人對趙孟頫的評價才越來越高。明代王世貞認為趙孟頫開啟了有元一代新的文人畫風(fēng)格。董其昌說畫中有南宗北宗,而重筆墨渲染的南宗,便包括了“元四家”,并對其襃贊不已。關(guān)于元四家究竟何指,說法不一,一說首推趙孟頫。二十世紀中期美國一位華裔學(xué)者指出,趙氏的文人畫風(fēng)有繼往開來的意義。我認為,趙孟頫的山水畫筆墨濕潤,符合江南的地理物候,反映了江南文人的性格特征。
這就是說,如果濕潤的筆墨是江南文人之陰柔隱忍的性格符號,其所指是元朝統(tǒng)治下已然“不在場”的反抗精神,那么趙孟頫的確需要繪制這樣一個符號,否則失落的精神便無從談起。也許,這才是畫家作為宋代王孫而繪制《鵲華秋色圖》的隱意所在。段煉【原標(biāo)題:趙孟頫:山水寄遠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