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逸之,逸士之,或曰儒道之,道儒之,相看兩不厭,融涵不容間。能將斯二字于腕下團欒化合若鹽水者,目之時下山水畫界,謝先生差可領唱大風。
我理解,士通儒,逸通道。士重法度,強調修齊治平的責任感與執行力,有重、拙、雄、大之質感;逸旨虛玄,寂寥恍惚,如月在水,力挺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個性與才情,多輕、靈、異、率之意象。
士之于謝冰毅先生,畫中之義,喻其筆下高山大水的浩莽氣度與雄健骨力,亦指其習古有自與入古深沉;畫外之義,謂其生于文脈綿邈、文風熾盛之故都開封,深受陶冶、勤奮不輟,數十年如一日,深研山水,及至英聲播于畫壇,筆墨昭乎當世,猶自朝干夕惕馳毫無倦,這般根柢端謹、習承有序、勇猛精進、峨峨昂昂,非士而何?!
逸之于謝先生,畫中之義,指其由早年以黃河嵩山為基本題材的巖阿高峻、浪濤澎湃、重赭厚積的“雄強豪邁式”畫風,漸變為今日平林遠岫、閑鷗野老、淺絳淡染的“清曠幽渺式”抒寫,正是其“閱歷深而意氣平”心路里程之外示;畫外之義,說的是謝先生傲骨澄懷、雅人深致,天性幽默,腹笥豐盈,水墨而外,是真正從骨子里養出來、舉止間溢出來的文人、藝術家。其淹博淵深的文化素養與高蹈不屈的處世品格,置諸時下畫壇,平心而論,實如星風。
在士、逸雙美并具、輻輳一統這個層面上,我感覺謝先生是刻意積累前者而用心養蘊后者,最終的結果“窯變”于有意無意間。謝先生能有今日之山水面目,深湛的筆墨工夫與圓熟的傳統技法,乃“士”之所寄;而涌泉萬斛的“逸”氣,端賴學養與情性之厚積薄發。在謝先生的畫卷中,我們無時不能感受到士、逸兩者的穿梭往還。那些又古又新的石樹云水,那種撲面而來的清曠而又幽渺的整體氣息,形而下與形而上,地載天覆,在一個只有謝先生找得到并能完全掌控得住的私密結合點上,達到了水乳交融。
不諱言地說,當下山水畫家,士、逸單能已屬難能。故而,謝先生在此種浮亂的整體氛圍中的持守,就顯得相當可貴。近年來,他愈力于宋元經典,自稱作畫求取“宋人法度、元人意味”,其實這正是他士、逸雙修愿景的別樣表達。清則雅逸沖和,凝則沉著尊重、深具骨力,或許可以這樣說,清凝,正是謝先生夢中之象。
在對謝先生近三年來的主要作品作了進一步細察之后,我隱約覺得,他在宋元基礎上,許又溯流而上,知識唐法,并對唐、宋、元作回爐合冶,新見或在醞釀之中,但筆下已偶露崢嶸。我發現謝先生的勾皴用線在逐漸加大圓筆中鋒的比率與力度,亦曾發現他畫余精整臨習王福廠的小篆,從這些細節中,或可窺測其思緒游移的些略波痕。
謝先生唐宋元三朝并運,當于創作中進一步蕩滌“獷、纖、結”,夯糅“雄、致、骨”,直造沖和蘊藉、渾凝朗逸之境。我嘗屢觀謝先生作畫,先大筆蘸水,在空白宣紙上滾搓出山石局部輪廓,繼而換用短鋒禿毫,水墨舔勻,縱筆直取,勾寫如霹靂電閃,點皴如卷地風來、急雨砸塵,蓋萬重煙樹、疊嶂層巒爛熟于胸久矣,信手取用,無不任由驅遣,汩汩若春泉者也。迨及敷色布染,則赭石、藤黃、花青,水色浸淫,色相恬淡綿柔,而嵐光樹色,登時活躍縑楮。要其能自放胸臆,師法天章,物象之幽雅,實非時下畫界徒竊虛譽者所能夢見。中原山水畫人,時胎息之。
醇醇雍雍之士夫氣,幽幽淡淡之逸者風,是我對謝先生山水畫管窺蠡測之后的個人結論。謝先生身在中原,而影響遍達四方,不獨藝業煊赫,人格魅力亦不少遜。其人寬厚中饒逋峭,健朗里含詼諧,及與過從接談,每每邊畫邊聊,益見妙語噴涌,咳唾成珠,頓令有遽遇高士于市廛之感,瞠視之,驚嘆之,三而不歇者也。
有意思的是,“冰毅”之前,謝先生本欲以“冰逸”自名。噫嘻,毅之堅韌確實,不士乎?冰之強固通透,非士也耶?若然之,則游弋士、逸間之畫家謝先生,天名之歟!天欲名之,孰能虧之!
所以,謝冰毅就是謝冰毅。
謝冰毅簡介
1955年生于河南開封,祖籍河北寧晉縣。河南大學藝術系畢業,文學學士學位。中國美協理事、河南省書畫院院長、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其作品曾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獎、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入選第七屆、第九屆全國美展以及首屆全國畫院雙年展、紀念中日建交十周年美展、全國首屆山水畫展,參加“錦繡中華萬里行·漓江篇”、“錦繡中華萬里行·太行篇”作品展、“彩墨境界·中國山水畫學術邀請展”、“南北山水展”。2006年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辦的亞洲新意美術展。2007年分別在中國臺灣和日本舉辦個人畫展。1985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作壁畫《嵩門待月》,1990年創作大型壁畫《黃河魂》,2001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大河驚濤圖》。作品編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山水卷》、《1900~2000百年中國畫回顧展》、《中國山水精神》。2004年獲黃賓虹藝術獎,2005年獲全國畫院雙年展優秀作品獎。出版個人畫集十多種。□ 鄭志剛【原標題:士·逸·謝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