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995年1月26日《新民日報》以《春到河畔迎新年》為題報道了中國汴繡的造訪。“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是新加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新年節日。報上這樣說道:
這項活動的宗旨是讓新加坡華族、非華族人民認識華人這重要節日,讓大家了解觀賞華族文化和華族的意義。

前往春到河畔新年會場參觀的觀眾,將能欣賞到富有藝術性的中國汴繡。
中國開封汴繡研究所及汴繡刺繡廠,今年首次前來我國參與這項盛會,在春到河畔文化村的中國汴繡展攤上展出百多件汴繡繡品。其中還包括一幅仿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的珍貴繡品。
說汴繡是一種中國畫、圖或照片,甚至是藝術的再創造,實在是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從繡布的染色準備,到總工藝師在布上的描圖輪廓,以及把繡面不同色澤仔細描繪,過后繡工還得把一捆捆的繡線分出粗細來和應用什么“力度”刺繡等的基本功,就需要整整3年的時間。
可以想像,針孔差點連肉眼也看不見,穿起針是如何的“用神”,更何況穿針時完全沒有借助放大用具,單是這一點就叫人驚嘆了。
汴繡也稱宋繡,因北宋時期的刺繡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而開封是北宋都城,開封又簡稱為汴,所以才有汴繡之稱。基本針法有36種之多,包括:專繡瓦的反戧針、繡山水樹木的蒙針、繡繩索的雙合針等,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和雙面三異繡。
《聯合早報》2月2日又作報道
像圖片,又像是國畫。汴繡是藝術的再創造,示范考究眼、力道、耐性和決心的汴繡刺繡,展出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珍貴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