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針灸銅人(仿制品)
中國國寶——針灸銅人顯千年神奇
上海世博會期間,坐落在世博園中軸線東側、總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中國國家館,將有數件中國頂級國寶展出,如《清明上河圖》、曾侯乙建鼓底座、針灸穴位銅人、秦陵一號銅車馬等。而最讓國際游客感到神秘和喜愛的,當數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的明代針灸穴位銅人。它從博大精深的中華醫學角度,詳細闡釋了人體的穴位和經絡,銅像全身清楚地標注了數百個穴位和經絡的具體位置。
太醫局里的奇“人”
針灸是我國的傳統醫療方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可考的歷史(最早記述于《黃帝內經》)。到了宋代,為了更好地讓學醫的人練習和使用針灸技術,醫官和工匠們專門鑄造了標注人體穴位的銅人。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10月的一天,天還沒有完全亮,汴京(今河南開封)太醫局的門外,已經有一群年輕人站在寒風中等待了。這里將要進行一場畢業考試,其結果將會影響這群年輕醫者們未來的命運。
太醫局是北宋培養醫官的專門機構,每年春季招生,經過層層篩選,對出眾的年輕人再進行3年嚴格的專業訓練,期滿后進行畢業考試。其中成績優秀的,將被選入翰林醫官院,成為一名享受朝廷俸祿的醫官。
當主考官宣布時辰已到、太醫局的大門打開后,等待考試的年輕人魚貫進入一個大房間。在這里,他們驚訝地發現有一個“人”早已立在房子中間。這是一個奇特的金屬“病人”。他面色蠟黃,表情僵硬,兩只手大大地張開,就像要讓裁縫量身的姿勢。
通過考官的說明,考生們明白了,這個“人”是為他們考針灸專門準備的。這是一個銅人,全身布滿了小孔。考試的方法是,由考官陳述此“人”的病征,考生對癥在銅人身上施以針灸。
當第一個考生準確地將針刺入銅人的穴位時,一股極細閃亮的水銀從穴位處悄然流出;而當考生選錯穴位時,竟然無法刺入銅人的身體。眾人無不對這個神奇的銅人嘖嘖稱贊:莫非這個銅人也像人體一樣遍布經絡?
翰林醫官親自鑄造
太醫局里那些滿心狐疑的年輕人也許并不知道,這個銅人的發明者,正是他們未來的最高領導人——翰林醫官王惟一。
王惟一是北宋著名醫學家,約生活于987—1067年間,籍貫不詳。他歷任宋仁宗、宋英宗兩朝醫官。仁宗時,他任翰林醫官、朝散大夫(相當于上五品官)、殿中省(專管皇帝生活的部門)尚藥奉御騎都尉(官名)。
北宋時,針灸非常盛行,但關于針灸穴位病理以及施針之法等卻眾說紛紜,其中還有不少謬誤,以至于醫療事故頻發。針對這一情況,時任翰林醫官的王惟一受宋仁宗的委派,對人體解剖、穴位、經絡循行、針灸主治等諸多問題進行了細致研究,并撰寫出《銅人腧(音同“樹”)穴針灸圖經》3卷。在編繪此《圖經》的過程中,王惟一發現,平面圖譜很難詳細闡述穴位經脈和臟腑之間的關系。于是,他決定鑄造一個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模型,來標示穴位和經脈的位置以及它們與內臟的關系。
王惟一親自設計銅人,與工匠同吃同住。從塑模、鑄造,到雕刻,他全程緊盯,力保這個人體模型能夠與真人無二。經過了長時間的艱苦攻關,兩個針灸銅人終于面世了。它們的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能夠打開,可以看到腹腔內的五臟六腑,其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與真人基本相同。在銅人身體的表面,刻著人體十幾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及穴位名稱都詳細標注出來。每個穴位留有針孔,針孔里注有水銀,用蠟封住。只有當針準確刺入穴位后,水銀才會流出。
北宋銅人和“正統銅人”
王惟一鑄造的針灸銅人,轟動一時,被視為國寶。一尊放在太醫局供學生們學習使用;一尊放在大相國寺仁濟殿中供人參觀。
北宋的針灸銅人很快引起了北方金人的注意,他們千方百計想得到它。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大相國寺的針灸銅人在戰亂中失落。
1925年,一位老中醫在日本曾見到一尊針灸銅人,他撰文提出也許這尊銅人就是北宋銅人。30年后,中醫專家陳存仁再次在日本東京博物館見到了那尊銅人,他認為這就是北宋銅人。著名醫史專家馬繼興推測:當年金兵攻破汴京后,一尊針灸銅人被金兵搶走,16世紀時輾轉流入朝鮮。幾十年后,這座針灸銅人又被日本人掠走。但對這個說法,學界至今仍有質疑。如今,存放在東京博物館的針灸銅人究竟是真品還是仿造品,仍未有定論。
北宋敗亡時,存放在太醫局里的那尊針灸銅人也不翼而飛了。有傳說認為,當時金人掠奪大批財物運回金國,其中就包括了這尊銅人;也有說這尊銅人在金兵破城之前已經被北宋大臣偷運出去;還有一種傳說,認為當時的襄陽知府趙方得到了這尊銅人,后其子趙南仲獻給了南宋皇帝趙構。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蒙古國派使者來到臨安(今杭州),逼要北宋針灸銅人。于是,軟弱的南宋朝廷將北宋銅人拱手給了蒙古國。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尼泊爾工匠修復那尊北宋針灸銅人。4年后,修復好的銅人被置于元大都(今北京)的三皇廟內。在它的身后,立了一塊石碑,刻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100多年后,當元大都被明軍攻陷時,針灸銅人及石刻仍然立在原地,于是這尊銅人便被收入明宮。明英宗正統年間,鑒于這尊銅人在漫長歲月中已破舊得難以辨認,皇帝下令以這尊銅人為原型,重新鑄造了一尊新的針灸銅人,被稱為“正統銅人”。
“正統銅人”在明清兩代一直得到了精心保存,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被掠走,從此再沒音信。
針灸文化的魅力
所謂“正統銅人”,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是針對當時的一些其他銅人而言。除了明英宗下令鑄造的一尊銅人,當時還有官府和民間也仿造了幾個北宋銅人,這些都被稱為明代針灸銅人。此次在世博會上露面的,就是一尊明代針灸銅人。
“正統銅人”失落后,當時的清廷太醫院仿照其珍藏的一張針灸銅人圖,又重新鑄造了一尊高2.13米的針灸銅人。當時是光緒三十年,因此這尊銅人又被稱作“光緒銅人”。1958年,“光緒銅人”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同年,有人在蘇聯的列寧格勒又發現了一尊針灸銅人。從外形上看,這尊銅人和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光緒銅人”很相似。但當2004年中國專家到俄羅斯親眼見到這尊銅人時,卻發現它與“光緒銅人”有很大的不同。它只有1.73米高,且服飾、姿態和一些細微之處都與“光緒銅人”迥異。專家們通過對史料的研究,發現這尊銅人與清廷文獻中所記載的“正統銅人”完全相符。八國聯軍劫掠北京時,太醫院正坐落在當時的俄國占領區。由此,專家們認定,在俄羅斯的這尊就是失落于1900年的“正統銅人”。
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北宋銅人、“正統銅人”、“光緒銅人”這一脈相傳的銅人之外,明清兩代的官府和民間還鑄造了一些針灸銅人。如嘉靖銅人、高氏銅人、蜀府銅人、半跪式銅人、乾隆銅人、雍正銅人、錫制銅人,等等。這些也都是我國中醫界的傳世國寶。
起源于中國的針灸醫學,目前已經傳播到世界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多年臨床實踐,世界醫學界普遍公認,針灸現在可以治療的病癥已達800多種,治療效果顯著。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針灸非常喜歡,同時也特別好奇。此次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針灸銅人,將進一步增加世人對針灸術的了解,使中醫得到更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