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商標尷尬的處境:開封汴繡行業中的元老———開封汴繡廠向國家工商局申報“汴繡”商標注冊,但大宋汴繡有限公司等企業認為“汴”是開封別稱、汴繡是一個獨立繡種的通稱而極力反對,因此,歷時七年至今仍未成功注冊。
● 一段令人扼腕的話語:“正視汴繡問題不是將這些東西送到博物館去保護,而是要更加致力于研究如何讓它們在民間、在市場中存續、發展起來。”“如果再等幾年,還是這種狀況,等懂技術的人都退了,不在了,汴繡這門藝術也許就垮了。到那時,再進行補救就晚了。”
▲ 開封市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理事長王素花(右一)在指導工人刺繡
▲ 汴繡作品手法細膩,色澤鮮艷,栩栩如生
汴繡,又稱宋繡,是我國傳統刺繡工藝中的一朵奇葩,是河南省開封市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也是開封市重點培育發展的六大集群之一。汴繡曾擁有自己的輝煌。素有國寶之稱的它以繡工精致,針法細膩,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絢麗而著稱,以平、齊、光、亮、順為特點,早在宋代就馳名中原。建國近十年之際,開封汴繡廠奮斗一年半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畫搬入繡卷作為建國十年的賀禮,艷驚京華。近代繡制的文萊國王肖像、馬來西亞總理及其夫人像等作品,深受國際友人的好評和喜愛,還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政要,聲名遠揚。
然而,由于汴繡屬于手工工藝制作,其規模化生產受到很大制約,加之以往行業之間的無序管理和競爭、標準和品牌的缺失、宣傳的滯后等因素,致使這一傳承了近千年的 國寶級產業仍徘徊在小規模的生產經營狀態之中,無法做大做強,使其不能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
今天,汴繡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沒有統一的標識,大量外地繡品以次充好、冒名頂替,使汴繡價格水平持續下降,生產規模逐步萎縮……
市場魚龍混雜
開封宋都御街是汴繡很集中的一條街。在這里,許多店鋪門外“中國汴繡”、“開封汴繡”字樣的招牌迎風招展。書卷味極重的店名再配上古色古香的店鋪,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
近日,記者走進宋都御街的一家汴繡店。店內,大大小小色彩各異的繡品掛滿墻壁,印著“中國汴繡”字樣的包裝盒隨處可見。圖案以仿古畫為主,《清明上河圖》是常見的代表作。乍一看,平、齊、光、亮,但若仔細觀瞧,同樣的圖案,線條粗細不一,色彩各異。
見到有客人進門,店主熱情地介紹自己的商品。在選購中,記者注意到,該店大小差不多的汴繡,有的報價上千元,有的僅幾十元,價格差別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記者選擇了一幅《蘭花》,店主報價400元,最后以60元價格成交,前提條件是不開票。記者開玩笑地問她,這是不是蘇繡假冒的。店主解釋說:“這當然不是蘇繡了,我們是開封人,在郊區有自己的廠子,我們制作出來的當然就是汴繡了。”當記者問她怎么區分蘇繡與汴繡時,她卻說不出什么來。
隨后,記者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將買到的這幅汴繡給一位從業多年的師傅辨別。這位師傅苦笑著告訴記者,并不是所有開封人制作的繡品都能稱之為汴繡。在開封的很多商店里都擺著一幅繡了一半的繡品,還有的干脆雇一個人在店里現場演示,這些舉動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繡品是正宗汴繡。但實事上,這幅繡品今天是這個樣子,再過幾個月來,還是這個樣子。
他對記者說:“你所購買的這種汴繡做工粗糙,根本看不出汴繡精致的繡工,細膩的針法之美。沒有統一的質量技術標準,沒有統一的商標標識,汴繡非常容易被仿冒。”
真品光彩難現
據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開封市宋繡書畫研究會會長、開封市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素花介紹,正規廠家生產的汴繡,做工精細,費時費工,成本高,而假冒的汴繡,繡工素質較差,粗制濫造,比貓畫虎,外行人看不懂它們冒充汴繡。電腦制成的繡品摸著較厚,當時看著很平,時間長了,絲錢和緞子便不融合,變得不平,而手工繡品則不存在這種問題。受假冒刺繡的沖擊,真正的汴繡賣不上好的價錢,在扣除各種成本和費用之后,一件繡品商家只能賺幾十元。王素花舉例說,一幅真正的汴繡《百鳥朝鳳》需要三四個工人歷時兩三個月才能完成,無論是在顏色還是針法上,都要非常的講究,偽劣的汴繡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她拿出該公司近期在鄭州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上展出的《千手觀音》說,這幅作品的價值在6000到10000元之間,是她耗費了巨大的心血才完成的。
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開封市從事生產、經營刺繡工藝品的廠家店鋪35戶,其中本市具有生產加工能力的刺繡廠10戶,刺繡工人200余人,而從蘇州農村購買繡品搞營銷的店鋪25戶,蘇州人來開封開店鋪2戶。據有關部門統計,開封市全年繡品銷售3000萬元,其中蘇州農村繡品2000多萬元,占80%,真正開封人自己生產的刺繡品銷售不足1000萬元。蘇州農村繡品已占領了開封市場,開封市場已成為蘇繡(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蘇繡)的集散地。
開封一些相關人士嘆息,外地的假冒偽劣繡品和一些生產汴繡的工廠或家庭作坊唯利是圖,減少色次,增大線徑,一幅本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繡品,兩三天就能趕制出來,這樣的繡品“喪失了汴繡的特色,失去了風格和品位”。
制標迫在眉睫
業內人士認為,汴繡失寵的原因,除了蘇繡的沖擊,汴繡行業內部合作不夠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真正生產汴繡的廠商都是獨家經營,缺乏溝通,吝于合作,沒有有效地處理好競爭與協作的關系。在開封,汴繡具有一定的品牌形象,但在全國知其者不甚多,沒有正式的商標。此外,開封市場上的繡品大多雷同,多局限于一些傳統的品種,創新少,有特色的汴繡精品還需要進一步開發。
針對商標之爭和技術標準不規范,一些專家認為,建立行業統一的商標勢在必行。骨干企業可以盡快申請其他商標,例如汴梁牌、汴京牌、大宋牌等,商標中去掉汴繡字眼即無爭議。開封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開封幾家汴繡企業只有自己的企業標準,而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盡快制定出地方“工藝繡品”行業標準迫在眉睫。
多方共同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汴繡市場混亂的問題,已引起了開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03年10月,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封汴繡廠、開封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封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以及開封市藝苑宋繡工藝廠的汴繡產品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現在,在工業興省的大戰略中,河南省對汴繡的發展非常重視,已經把汴繡發展納入項目庫,作為今年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不久前,汴繡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標準的制定和產品質量的監管部門,開封市質監局近年來也加大了汴繡質量的提升工作。據該局局長劉道星介紹,為引導汴繡生產企業樹立質量品牌意識,走質量效益型道路,2007年,開封市質監局選擇一家生產規模較大、質量基礎較好的汴繡生產企業作試點,幫助其制定了汴繡生產技術標準,同時,為其申報了河南省名牌工藝美術品,引導其走上了品牌發展之路。目前,在這家企業的帶動下,開封的汴繡企業都競相制定標準,申報名優產品。
為了整合汴繡資源,消除行業內部無序競爭,抵御外地假劣汴繡的沖擊,開封市工業經濟發展局等部門,根據開封市委提出的 “把汴繡行業做強、做大、做精、做久”的要求,經過認真籌備,組織開封市30多個廠家、經營店鋪聯合成立了汴繡行業協會,并形成一個決議———開封市的汴繡企業要聯合起來,通過“三統一”(即統一的質量標準、統一的商標和統一的包裝宣傳)來謀求更大發展。
談及汴繡產業的前景,從事了刺繡行業50多年的王素花說:“汴繡很有發展前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的加大,汴繡從皇室貢品,開始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同時,開封又是一個對外開放城市,汴繡產品的購買收藏由過去的華人華僑發展到外國本土人士,來自國外的訂單在不斷增多,優質的汴繡產品供不應求。”王素花說,沒有質量就沒有一切,她已經嘗到了質量品牌給她帶來的甜頭。只要質量品牌和生產規模能夠跟上市場的需求,汴繡的發展空間很大,不僅能給行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能使汴繡這一民間工藝代代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