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省華的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3個兒子,都是科舉考試的佼佼者,陳堯叟、陳堯咨還考了天下第一,分別高中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科和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科的狀元。后來,陳堯叟、陳堯佐出任過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堯咨則被任命為節度使,相當于將帥。一個普通的官宦家庭,培養狀元本不容易,培養出將相更是難得,而一門培養出一將二相,便是創出奇跡了。而這得益于父母的棍棒式教育。
陳省華是進士出身,經歷過寒窗苦讀,深深懂得成才的不容易,非常注重兒子們的學習。他是北宋閬州新井縣人,縣城在今天的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大橋鎮。該鎮東北方有一天然巖洞,當地人叫它漱玉洞。據說,兒子幼時,陳省華讓他們帶上一些日常用品,到漱玉洞中讀書學習,誰不認真,必然棍棒侍候。漱玉洞如今還殘存一突出小石錐,相傳為陳氏兄弟當年刻苦攻讀留下的遺跡。
陳省華后來調任濟源縣任縣令,縣城有一座延慶寺,環境幽靜,適合讀書。陳省華把3個兒子安置寺內。每天夜晚,昏黃的燈光下,兒子們埋頭讀書,他們的母親馮氏則夜夜陪讀,一手握棍,一手持香,一邊嚴加督促,一邊焚香祈告:“不求金玉貴,但愿子孫賢。”“二十四孝圖”中的“馮母燒夜香”,說的就是馮氏陪讀的故事。
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3個兒子相繼金榜題名,連連得到朝廷重任,一個比一個有出息,陳家家教遠近聞名,宋真宗甚至因此而把陳省華召到宮里,安置在太子身邊,任命為太子中允。
兒子們出息了,一個個八抬大轎,威風凜凜。然而,不要以為他們外面風光,回到家里也像老爺一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陳家,兒子就是兒子,父母就是父母,尊卑次序絲毫不能亂。據《宋史》記載,宋真宗主政時,陳堯叟任樞密使,陳堯佐為直史館,陳堯咨為知制誥,都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然而,每當賓客造訪,三兄弟必會侍立父親身后,一個個端茶倒水,畢恭畢敬,害得那些來訪的客人如坐針氈,渾身不自在,只好找這樣那樣的理由告辭。這時,陳省華常常哈哈一笑說:“大人們談正事,小字輩一旁侍候,這是人之常情啊。”
小兒子陳堯咨雖是一介書生,卻喜歡使槍弄棒,尤其擅長射箭。他曾以銅錢作靶子,一箭就貫穿其中,人稱“小由基”(由基,戰國時楚人養由基,射箭百發百中),初中課本里的《賣油翁》說的就是陳堯咨的故事。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陳堯咨任荊南知府(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任滿歸家,母親問他在地方上為老百姓都做了哪些政績。陳堯咨得意洋洋地說,荊南要沖之地,來訪的官員多,宴集頻繁,他經常在宴會上表演百步穿楊的技藝,客人莫不嘆服。他的母親聽后不但沒表揚他,反而大聲責罵,你父親教育你忠孝輔國,如今你身為朝廷大臣,不以施仁政為己任,竟以炫耀雕蟲小技為樂,怎么對得起你父親嘔心瀝血的教導呢?說完,舉起棍棒就朝陳堯咨打去,把皇帝賞賜給他的“小金魚”佩飾也給打碎了。
人到中年又是朝廷要員,還被母親棍棒相加,可見陳家家教的嚴厲,嚴厲到不論年齡、不論官階。不過,陳省華的兒子之所以有出息,或許與這種棍棒式教育不無關系,這也是家天下時代再也正常不過的教育方式。當然,對于陳家“棍棒底下出將相”的教育經驗,只能當成一種特例,不能完全照搬的。晏建懷【原標題:別樣教育 創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