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兮,開封黃帝帝都軒轅丘》一文在開封《汴梁晚報》連續發表之后,引起了不少讀者的好奇、關心和詢問。他們一是疑問昆侖山和軒轅丘是否真的在開封周邊一帶存在;二是希望了解昆侖山目前的狀況。

開封《汴梁晚報》《歸來兮,開封黃帝帝都軒轅丘》
帶著這個問題,本人對昆侖山的來歷和地理位置進行了再探討,并專程走訪了鄭州與開封之間的昆侖山核心地區,與當地的一些老人進行面對面交談,聽到了一些民間傳說,頗受啟發,F將探訪情況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昆侖山的來歷
古人所說的昆侖山,是指華夏人文歷史最早的天國地區。天國人認為,他們的天王盤古將天地分開后產生了人類。這段歷史經過世代相傳,演變成了“盤古開天”的歷史故事。盤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國”,簡稱為“中國”,初立于昆侖山湯谷。

昆侖山“盤古開天”圖
(一)“昆侖山”有不同表述方式。
由于盤古氏不斷繁殖、分化和遷徙,不同時間、地區和氏族的先民對“昆侖山”的稱呼也不同,有的稱作中山、鐘山、湯山、唐山、景山、常山、恒山;有的稱作齊山、陰山、長白山、嵩山、泰山、華山,等等。其實,這些地名最早都是發源自昆侖山地區,是中原華夏氏族文化向后來的“夷、蠻、戎、狄”四方傳播而出現的不同表述形式,小“中國”由此發展成為了大中原和大中華。

盤古造陰陽圖
(二)炎黃帝都以昆侖山“五行”之“中”作基本坐標。
昆侖山是天國的天帝之山,所以也稱作“天山”。“天山”的池水稱作“天(瑤)池”、“天水”。無論政治作用,或是地理位置,昆侖山均處在“中央”核心之地。因此,昆侖山本身就含有“中央”之意,而建立在這里的“三皇五帝”之國,又分別稱作“中央天國”,或“中央王朝”等。如黃帝帝都軒轅丘在“五行”、“五色”中為“中土”、“黃色”,所以,在中央之國中東偏南部的“神州”;再如炎帝帝都空桑,在“五行”、“五色”中為昆侖山東南方“炎”地,“炎”為火,火的顏色為“赤色”,所以在中央之國的近畿“赤縣”。這與古代炎帝統轄之地稱“赤縣”,黃帝統轄之地稱“神州”的傳說是一致的。
“赤縣神州”,位置在以昆侖山核心地區的東南方。漢代讖緯之書《河圖括地象》、西晉王嬰《古今通論》等古籍均記載說: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盡管“五千里”面積不到開封現在6444平方公里范圍一半,并且古今度量和計算方法也有待考證,但其地理方位卻是正確的。

五行五色圖
如果按照上古時期的天國之地來劃分,盡管昆侖山和炎黃的“赤縣神州”同在“五行”之中,但只有昆侖山核心地區和黃帝“神州”在“五行”的“中土”之地,“赤縣”則屬于南方的“炎”地。當然,“五行”里“中土”在華夏早期人文歷史中,只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當“中土”發展成為后來的“中原”時期,“五行”里“中土”的地理概念自然也擴大了。但昆侖山地區和“五行”、“中土”的早期范圍,卻要比后來“中原”范圍小得多。

圖片說明:南陽漢代《麒麟崗墓頂天象圖》。中央天神(“天一”、或“太一”)頭戴昆侖山“山形冠”,由上南朱雀,下北玄武,左西白虎,右東青龍“四神”環繞。左端為人首蛇身的女媧及南斗六星,懷中抱一月輪,象征月母;右端為人首蛇身的伏羲及北斗星,懷中抱一日輪,象征日父。
經過論證,黃帝帝都現在開封北部約8公里的軒轅丘(樓)一帶,范圍南到蓬池,是昆侖山中東偏南部地區。與古代歷史資料記載和天象太乙、天一(盤古、伏羲等)、黃帝之星、黃帝之體的位置是相符的。炎帝帝都現在開封杞縣葛崗西部的空桑,正是昆侖山的東南部地區。

開封老城北門外軒轅樓地圖
(三)商代之前昆侖山多為“三皇五帝”之都。
1、由于盤古的“盤”字具有原始姓氏多義、多形、多音、多變的特點,因而“盤”是姓氏,也是眾神之王,萬姓始祖。這與“昆侖山”是“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的說法是一致的。盤字與“番”字同音,古時可以互假通用。“番”字加水為“潘”,是唐代中牟千古美男、西晉文學家潘岳(安)和宋代封丘名將潘美的祖地。據南朝宋人裴骃《史記集解》記載:“番音盤,常山有番吾鄉。”其中“常山”,也為不同時間、地區和氏族對“昆侖山”的代稱。遷徙南方的“盤”氏也稱“番”氏;戰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居篇》也記載:殷商始祖“契(tue,閼伯)居番。”由于“番”、“盤”相通,所以“契”出生、并曾居住在盤古開天辟地的昆侖山。
盤古氏最早馴化野狼為家犬,所以又稱“湯狼氏”或“狼湯氏”。“狼湯氏”居住的山丘也稱“狼城崗”,后人在當地治理的水名也稱“狼湯渠”。兩地均在開封一帶。

昆侖丘、狼城崗、狼湯渠、圣女淵位置圖
2、明代方日升在《韻會小補•三十卷》中引證說:“蕩、璗通作湯。”因而,“蕩、璗”即是“湯”,這里上古時期盛產玉石。據北宋丁度《集韻》記載:“蕩人姓儻(tǎnɡ)”。所以,“蕩”與“儻”二字同音通用,儻(湯)女媧就是“蕩女媧”。“儻”,現在也寫作“黨”。
昆侖山,也稱“青丘山”、“三(九)層(成)臺”,是帝嚳、簡狄孕育殷商始祖“契”的地方,所以“契”又稱“盤侯”;而改“商”為“殷”的第十七代商王盤庚,也可稱“番庚”。

3、漢代大學者孔安國記載夏太康失國時說:“盤于游田,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返國”。文中“盤”字其義為“蕩”,是指居住在昆侖山,即西周《穆天子傳》“黃帝之室(都)”南部“夏啟之居(都)”一帶的夏王太康,后羿驅逐沉迷于鴻水之南苑圃狩獵的太康,逼得太康(非宋代康王趙構)不得不在尉氏西北35里處急筑“雞鳴城”,最后又順著康(王)溝、鴻水(也有稱沙水、蔡水)遷往周口太康戈地。此事也應該發生在盤氏的昆侖山一帶,而不是在西周以后的豫西或山西南部地區。由此可知,漢代以前,“盤”字與“湯”字同義互假。所有這些,都具體體現了中原文化逐漸向周邊地區傳播的歷史事實,而不是相反。

古人狩獵圖
4、失去東周守藏史官職的老子,曾在昆侖山西部的周朝學府圃田南之沛居住講學,并自此地出發,乘青牛西出函谷關。他在論起開天辟地時說:“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蕩者,逐有天地”。意思是,盡管蕩氏是大自然“天地”的產物,但自盤古之后才出現“天地”的名稱。

老子出關圖
(四)認定昆侖山是眾神之山和“天地之中”的因素。
由于華夏人文歷史傳說從盤古氏時期開始,而盤古、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高辛帝、青陽帝、堯帝、舜帝、夏禹、夏啟、商湯等上古時期的皇、帝、王等均居住在昆侖山地區,所以昆侖山又被稱作“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在中國道教文化中昆侖山也被譽為“萬山之祖”、“萬神之鄉”。
又由于昆侖山在“五行”中為“中土”、“天地之中”所在地,所以古人在這里用圭表測日的方法,測得這里在夏至白晝午時的日影為“一尺五寸”。
這就是后來西周王朝確定日影“一尺五寸”為“天地之中”的基本標準和依據,也是很多后人對皇、帝、王都大多在鄭州至開封一帶感到不解的原因和答案。
由此可知,確定昆侖山“天地之中”位置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當地的人文歷史是華夏象形文字、文化、文明的原始發源地;二是測得當地的日影為“一尺五寸”。其實,日影“一尺五寸”本是古人在昆侖山測得的原始數據,后人又反過來作為認定昆侖山依據。

黃帝史官倉頡在開封創造象形文字《倉頡書》
(五)西周建東都于成周有違周文王回歸“中土”本意。
據近期清華大學整理面世的“清華簡”記載,周文王在臨終遺言《保訓》中,念念不忘“伐紂取中土”,回歸“中國”之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周文王認為如若不然,周人就會因“日不足,惟宿不祥”。說白了,就是周文王擔心周人居住于西部宗周的“犬戎”地區,不具有華夏民族的“中土”正統地位,自然也不利于周人政權的穩固和長遠發展。

“清華簡”周文王遺言《保訓》圖
周武王遵照周文王的遺訓,不僅興兵伐紂取得了“中土”,而且還在“中土”的“天地之中”建立了東都成周,實現了周文王的夙愿。
只可惜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派人誤測了“天地之中”的位置在登封嵩山,而不是在“三皇五帝”的舊都昆侖山地區。自此之后,“中土”真正的人文歷史被瓜分的七零八落,忘卻了上古時期“中央之國”、“天地之中”、“中土”、“軒轅丘”等與中原昆侖山原本同在一個區域的人文歷史,也背離了周文王回歸昆侖山“中土”的初衷。(本文圖片來自網上)